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赵恒的诗词 赵恒的诗词有哪些

赵恒的诗词 赵恒的诗词有哪些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赵恒主要作品:《游裴公亭》《游裴公亭》《游裴公亭·昔年曾此远风尘》《赐知贡举钱惟演》《赐知贡举晁迥》等。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东京开封府第。出生时间:968年12月23日。去世时间:1022年3月23日。别称: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宋真宗。主要成就:咸平之治,澶渊之盟。

关于赵恒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赵恒的诗词 点此查看赵恒的详细内容

《游裴公亭》《游裴公亭》《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赐丁谓·懿辞硕画播朝中》《赐王钦若除太子太保判杭州十韵》《劝学诗》《游裴公亭·昔年曾此远风尘》《赐知贡举钱惟演》《赐知贡举晁迥》《赐丁谓·践历功皆著》《赐僧义澄》《佛牙讚·西方大圣号迦文》《赐古藏用》《赐神童蔡伯禧》《赐詹骙·名阅夸詹氏》《海棠·春律行将半》《赐杨亿判秘监》《海棠·翠萼凌晨绽》《内香药库诗赞》《观龙歌·四灵之长惟虬龙》

二、生平

早年经历 乾德六年(968年)十二月二日(12月23日),赵恒生于东京开封府第,是宋太宗第三子,与长兄楚王赵元佐同母,初名赵德昌。他幼时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时,喜欢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宋太祖喜爱他,将他养在宫中。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被授为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并改名元休。 端拱元年(988年),封襄王,改名元侃。 淳化五年(994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仍兼开封府尹。赵恒既非太宗的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轮不上他继位的。但其长兄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二哥赵元僖无疾暴死,他才有幸成为太子。 登基为帝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太宗驾崩。太宗驾崩后,赵恒遭遇了由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明德皇后)共同谋划的宫廷政变,在宰相吕端的支持下,赵恒才于同月继位,是为宋真宗。次年改年号为“咸平”。 咸平之治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勤于政事,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他也能注意节俭,因此社会较为安定,给国家创造了一个相对长期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 其时,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澶渊之盟 主词条:澶渊之盟 北宋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开始,辽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即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朝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警报一夜五传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当时宰相王钦若、陈尧叟分别主张迁都于江南及蜀地,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击退敌军。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赵恒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挞凛。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便要求议和。 赵恒派使者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际,告诉曹利用说:“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算要百万也可以!”寇准知道后,却指着曹利用愤怒地说道:“如果超过30万两,就提人头来见。” 经过曹利用和辽使者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赵恒急问金额,曹利用不敢直说,只竖起3根指头,赵恒以为是300万两,大惊失声脱口道:“太多了。”过了一会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等知道是30万时,如释重负,转忧为喜,对曹利用大加赏赐。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并使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不是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宋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伪造天书 澶渊之盟签订后,赵恒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得意了一阵子。不料有一天,参政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准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宋真宗泼了一盆冷水,从此怏怏不乐。王钦若“性倾巧,敢为矫诞”,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真宗伪造“天书”的把戏,就是他出的歪点子。他看出真宗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就找了个机会假意向真宗提议说:“陛下若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了。”真宗说:“河北的的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我哪忍心再挑起战争呢?还是想点其它主意吧!”王钦若乘机说:“那就只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了。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接着又说:“当然,这‘天瑞’不是说要就有的;前代之所谓“天瑞”者,有些是人为搞出来的,只不过人主把它当真的崇奉起来,并以之昭示天下,就会同真的一样了。古代传说的‘河出《图》、洛出《书》’,难道真有这么回事吗?那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真宗听了,当然心领神会,但又担心地说:“王旦也许不会同意这么干吧?”王旦是当时的宰相,因为之前寇准已被排挤出朝,所以真宗首先考虑王旦是否肯附从。王钦若说:“我去向他暗示这是出于圣意,估计不会不同意。”果然,经过王钦若说项,王旦同意了。但真宗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把王旦召来宴饮,正当喝得高兴的当儿,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与王旦说:“带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后打开酒樽一看,哪里是什么美酒,那里面盛的全是美珠!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为了证明“天书”真的是从天而降,宋真宗还特意精心编造了一个故事:“半夜我刚要睡,忽然卧室满堂皆亮,我大吃一惊,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此人星冠绛袍,对我说:‘一月三日,应在正殿建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我悚然,起身正要答话,神人忽然消失,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从十二月一日起,我便蔬食斋戒,在朝元殿建道场,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终于盼来了天书。(《皇宋通鉴》)适才城皇司来奏称在左承天门南发现有帛布悬于屋脊上,即遣中使去察看,回报说帛布还包有类似天书的东西,封口隐然有字。原来正是神人说的天书啊!”王旦等当即再拜称贺。真宗于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迎奉到道场,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还有黄色字条三幅,内容的意思是说真宗以孝道承统,务以清净简俭,必致世祚长久云云。真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宣读后,依旧包起,郑重盛入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另派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即在崇政殿设斋宴,接受百官朝贺。为了扩大影响,真宗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许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等。又授意一班吹鼓手如陈尧叟、丁谓等益以经义加以附和。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这样闹腾了一阵之后,三月间即由王旦牵头,动员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上表请求真宗封禅。真宗召三司使丁谓问了经费事宜后,即命翰林及太常详拟封禅仪注,又任命了主要负责,其中王旦为封禅大礼使,王钦若为封禅度经制置使,丁谓负责计度财用。六月初,派王钦若为先行官,赴泰山筹办具体事宜。王钦若一到乾封(今泰安县)即上言:“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不久,又遣人将自己伪造的“天书”驰送京都。真宗再次召集朝臣吹牛说:“五月丙子夜,我又梦见上次的神人对我说:“来月上旬,将赐天书泰山”。即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瑞立即上报,果然应验了……王旦等又是再拜称贺。 封禅泰山 真宗自从澶渊之盟订立后,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宋真宗封禅泰山,刻意营造了一种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现象,向世人昭示自己是真命天子,来加强统治。首先,宋真宗就和王钦若在国家各个地方,制造了很多祥瑞之兆,以此来表现太平盛世。然后王钦若与一些大臣就伺机行事,请求宋真宗东封泰山。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真宗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那“天书”被载以玉辂,在前开路;王旦等一般文武百官随从;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在山下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宋真宗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总计这次“东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内,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演绎了一场彻彻底底的闹剧,而宋真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用去了大量的钱财,为日后宋朝的财政危机种下了祸根。从此以后,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再也没有皇帝东封泰山,封禅泰山的历史从此结束。这场由王钦若执导、宋真宗主演的闹剧虽然暂时结束了,但真宗并没有停止其“以神道设教”的事业,那些阿谀取悦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争奏祥瑞,竞献赞颂”,几至达到“全国上下如病狂热”的地步。三年以后,在一些人的怂恿下,真宗又到山西汾阳去行“祭祀后土”(又称“西封”)大礼。可以说,一直到死,他都把这类自欺欺人的举措视作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 去世 天禧二年(1018)中秋节,赵恒正式下诏册立8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赵恒于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庙。 天圣二年(1024年),加谥为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庆历七年(1047年),加谥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三、家庭成员

家世 祖父:宋宣祖赵弘殷 伯父:宋太祖赵匡胤 父亲:宋太宗赵光义 母亲:元德皇后李氏 兄弟 汉恭宪王赵元佐,母元德皇后李氏 昭成太子赵元僖 商恭靖王赵元份 越文惠王赵元杰 镇恭懿王赵元偓 楚恭惠王赵元侢 周恭肃王赵元俨 崇王赵元亿 后妃 妻子 章怀皇后潘氏,宋初名将潘美第八女,于赵恒即位前去世,后追封为皇后。 章穆皇后郭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于赵恒去世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达10余年之久,对北宋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 章懿皇后李氏(李宸妃) 章惠皇后杨氏 妃嫔 昭静贵妃沈氏 贵妃杜氏 贤妃曹氏 贵妃陈氏 贤妃陈氏 顺容戴氏 美人徐氏 才人陈氏 子女 儿子 温王赵禔,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禔,追封温王 悼献太子赵祐,十岁时夭折,母章穆皇后郭氏 昌王赵祇,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祇,追封昌王 信王赵祉,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祉,追封信王 钦王赵祈,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祈,追封钦王 宋仁宗赵祯,生母宫人李氏,养母皇后刘娥、淑妃杨氏 女儿 惠国公主,早亡 升国大长公主,初入道,号清虚灵照大师。

四、人物评价

总评赵恒在位的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但对外上却有软弱之心,辽国入侵,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虽然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但真宗畏于辽军气势而就此罢兵,定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后期误用人才,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同时又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这样说来的话,真宗也有他的不是。宋真宗时,冶铁工艺进步,铁制农具日益普及,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进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原名白崖场)的昌南镇遂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空前。历代评价富弼:① 帝王之使人,不可不度其才。度其才而使之不容刮避,则命令重矣。真宗用郭贽、陈若拙守藩郡,各辞其任,一固遣,一责降,诚得使人之术。②人主听纳不可不谨,若容片言之欺,小则系一人之荣辱,大则系天下之利害安危,可不谨哉?谨之之术,惟在防微;防微之术,莫若左右之言不及也。真宗不以一内侍臣言进退官吏,听纳之道,谨之至矣。王称:宋兴,承五季之馀,天下得离兵革之苦,至真宗之世,太平之治,洽如也。咸平以来,君明臣良,家给人足,刑措不用,契丹请和,示以休息,德明纳款,抚以恩信,于是朝帝陵、封岱宗、祀汾睢、谒亳社,绝代旷典莫不具举,礼乐明备,颂声洋溢,崇本报功以告神明,千载一时,岂不休哉。噫!守成之贤,致治之盛,周成康、汉文景可以比德矣。脱脱: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朱元璋:真宗亦号贤君,初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警惕,厥后澶渊郎盟,大臣首启天书以侈其心,群臣曲意迎合,苟图媚悦,致使言祥瑞者相继于途,献芝草者三万余本。蔡东藩:澶渊修和,本出真宗本意,观其在道逗留,望敌惊心,一若身临虎口,栗栗危惧。赖寇准力请渡河,敌气少沮。化干戈为玉帛,得以振旅还京,此非寇公之功,乌能至此?王钦若乃以孤注之言,肆其谗间,木朽虫生,仍由真宗胆怯之所致耳。迨至天书下降,举国若狂,欺人欺天,不值一笑。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赵恒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