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里薄材,出自《汉书·严助传》:“且越人绵里薄材,不能陆战。”此语形容力量小,没有多少才能。常用作谦词,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不敢妄言。
“绵里薄材”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乞免使相充观察使第二表》(宋·王安石)中有:“在昔之懋勋明德,尚莫敢居,如臣之绵里薄材,岂宜非据。”此句意为,过去的那些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之人,尚且不敢居功自傲,而臣不过是绵里薄材,又怎敢居功。
在现代汉语中,绵里薄材常用于自谦之辞,表达自己能力有限,不敢与他人相比。比如某人在演讲时说:“本人绵里薄材,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仅是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绵里薄材不仅是一种谦辞,也反映了古代文人谦虚谨慎的精神。在古代,文人常常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忘自谦。
绵里薄材这个词,还常常出现在一些谦虚的场合,比如在工作汇报、学术报告等场合。它体现了中国人谦虚的美德,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谦逊态度。
绵里薄材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谦虚谨慎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