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按照行政行为的一般规律和程序,不需要特别的程序和形式,通常是比较灵活、简便、效率较高的一种行政行为。而正式行政程序则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理某些重大事务或涉及重大利益的行政行为时,根据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步骤,包括公告、听证、审查等程序,以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非正式行政行为与正式行政程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程序要求:非正式行政行为通常不需要严格的程序要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而正式行政程序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形式要求:非正式行政行为的形式较为灵活,可以口头或书面进行;正式行政程序则需要采取书面形式,如公告、决定书等。时间效率:非正式行政行为一般效率较高,处理速度较快;正式行政程序由于程序繁琐,处理时间可能较长。法律约束:非正式行政行为受法律约束较少,行政机关有一定自由裁量权;正式行政程序受法律约束严格,必须依法行政。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行政行为的性质来选择采取非正式行政行为还是正式行政程序。对于一些日常事务和小额利益的处理,可以采取非正式行政行为,以提高效率;而对于涉及重大利益和权益的行政行为,应该严格按照正式行政程序来执行,确保合法性和公正性。
举例来说,某地政府要对一处违建进行拆除,如果是一座普通的小型违建,可能可以采取非正式行政行为,直接通知当事人拆除;但如果是一座大型建筑涉及多方利益的拆除,就需要按照正式行政程序来进行,包括公告、听证、审查等程序,以确保程序合法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