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麝:别名高山麝,为偶蹄目、鹿科、麝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青海、甘肃、西藏、四川)、不丹、印度、尼泊尔。野生于海拔2500-5000m的针叶林和高山灌丛。1839年命名,共2个亚种。通常晨昏活动,白天休息。夏季早、晚在阳坡吃草,休息在阴坡灌丛里。其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优质定香剂,具浓郁香味,穿透力强,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2008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国家1级保护野生动物。
麝类家族体形最大的成员。性情孤独,雌雄分离,营独居生活方式。雄麝喜欢攀登山势险峻之处,行动灵活,迅速敏捷。受惊之后,便离开自己的巢域,但过几天又会回来,因而被形容为“舍命不舍山”。
科目分类:鹿科;生存环境:丛林;颜色分类:黄色_棕色;性情分类:胆小;最大体型:96cm;毛型长度:中等;寿命年限:15年;适宜温度:22℃±6℃;食物饲料:植物
马麝形态特征:
体长85-96cm,体重15kg左右。后腿比前腿长约1/3,故臀高大于肩高。脚具4趾,侧趾很发达,在硬地上走时触地。头形狭长,吻尖,无眶下腺和跗腺,耳狭长。尾短而粗,裸露,其上腺体发达,仅尖端有束毛。背部沙黄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较强。颜面灰棕色,鼻端无毛,黑色,耳尖稍暗,耳背即周缘黄棕色。颈被有较宽的暗褐色斑块。背毛粗而脆,呈波浪式弯曲,基部浅灰色,向上渐转淡褐,仅尖端外有橘黄色环,尖端褐色。腹、腋下毛细长耳柔韧。
马麝生活习性:
生性多疑,行动时总是东张西望地警惕着四周,恐惧感比林麝更严重。在不受惊扰情况下,活动很有规律,象蹭尾巴的桩子,活动的道路都是固定的,甚至连粪便堆也是固定的。
马麝饲养方法:
原生地灌丛下草本植物层以珠芽蓼、苔草为优势。食性杂,会反刍,以各种草类及嫩枝、树叶为主,亦食苔藓和野果,偶尔也食一些菌类,特别是在枯草季,每天傍晚要到溪边或有淡水的地方饮水。由于它几乎没有任何用以自卫的武器,高原上的许多动物,如狼、猞猁、狐狸和猛禽中的金雕、草原雕,都是它的天敌,连香鼠也不放过它,常常残酷地将仔麝活活咬死。寿命12-15年。
马麝雌雄分辨:
雌、雄均无角。雄体具发达的月牙状上犬齿,向下伸出唇外,腹部具特殊的麝香腺囊。雌体腹部无麝香,有一对乳头,上犬齿小,未露出唇外,尾纤细,无腺体。
马麝繁殖方式:
幼兽3岁性成熟。每年12月中、下旬进入交配期。交配期,雄兽麝腺分泌比平日为多,香味更浓,此时雄兽昼夜发情,追逐雌兽,争雌激烈。次年6月底开始产崽,每胎2只,偶尔1-3只。新生崽具成行的斑纹,第一次换毛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