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印楝_印度楝树_印度苦楝树植物百科图片_培育种植_饲养繁殖

印楝_印度楝树_印度苦楝树植物百科图片_培育种植_饲养繁殖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印楝:别名印度楝树_印度苦楝树,为无患子目、楝科、印楝属、无患系列植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印度最早开发利用。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很多国家均有引种,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1830年命名。植株可提取的印楝素,是全天然、无公害的广谱性生物农药,广泛用于防治粮食、蔬菜、森林、经济作物等的害虫,对200余种害虫有明显的驱避和杀虫效果,且对温血动物无毒,使用后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防治对象不易产生抗药性,是所发现的制造高效生物农药的最佳植物种类。种子和叶具有杀菌、抗皮炎、牙周炎、牙龈炎等功效。。

树形高大优美,生长迅速,用途广泛。植株耐旱,可防风、固沙、保土、涵水、环境绿化,是很好的生态、经济林树种,被誉为“经济与生态良好结合的抗旱植物品种,是解决干热地区宜林荒山荒坡绿化问题最佳树之一。

颜色分类:白色_黄色 ;茎形分类:直立 ;叶序分类:对生 ;叶形分类:披针 ;光照需求:中强 ;开花季节:春季 ;培育难度:中等 ;适宜温度:22℃±5℃ ;酸碱范围:7.2±.8(PH)

印楝植物特征:

株高12-25m,最高可达35-40m。主根粗大而深,侧根发达,向外延伸可达十几米。通常分枝少,分枝角度大,树冠宽大,圆形,冠幅15-20m。主干短,树皮厚,表面深棕色、黑褐色或灰黑色,多纵裂。1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对数,少的两对,多的十几对。小叶向内弯曲如镰刀状,接近对生或对生。叶柄短,主脉两侧不对称,基部偏斜。小叶顶端渐尖似矛状,边缘有锐齿。根和皮可治疗疟疾、糖尿病、胃病、溃疡等病。

印楝种植方法:

原生地年均21-23℃,年降水量40-150cm。极度耐旱,能忍耐长达7-8月的连续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瘠薄,土壤pH6-9,不耐霜冻、盐碱和水淹。造林地在雨季来临前几个月进行开荒、整地、备肥、挖穴。于雨季来临时定植,基肥与表土拌匀后填入穴中,边回土边踩实。定植时若遇天旱,则需要淋足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造林可选择房前屋后、路旁地角,也可选择农地、荒山大面积发展,但所选地块应终年无霜。

印楝繁殖方式:

育苗可采用有性繁殖(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嫁接、扦插、组培等)。印楝种子在一般情况下贮藏期越长发芽率越低,为了保证种子有较高的发芽率,生产上最好能现采现播。种子繁殖时间应选在春秋两季,最好是在8-9月播种,最晚不超过10月份。扦插在健壮母株上选取芽眼饱满的枝条,将枝条剪下,选取半木质化部分,从枝条半木质化部分中剪取长10-15cm作为插穗,扦插深度2-3cm,扦插完后雾状喷水,搭上小拱棚,用塑料薄膜盖上。

印楝开花形态:

圆锥花序,有2-3次分枝,每个花序有花蕾100-200个。花辐射状,白色,芳香。花柄短,花萼外被绒毛。5枚分离的花瓣排列均匀,花瓣舌形。雌、雄同株,雄蕊10枚,花丝合生成喇叭筒状,称雄蕊筒。果为核果,表面光滑。嫩果似橄榄形,成熟果近短椭圆形至近长圆形。花可健胃驱虫,治疗眼病、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症。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