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红光树:别名血树,为木兰目、肉豆蔻科、红光树属、木兰系列植物,原产于亚洲中国(广西、云南)、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至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野生于海拔200-1000m荫湿的山坡或平坝低丘的杂木林中。1897年命名。我国境内分布的范围狭窄,资源甚少,我国于1980年才在广西发现,是我国热带季雨林的重要标志树种,广西已将其列为保护树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种子含十四碳脂肪酸的油脂,为重要工业用油。。
主干高大的稀有树种,树冠如盖,为雄伟的热带观赏树。因树皮受伤处会分泌深红色树脂,所以民间也称它为血树。其木材结构略细,易加工,侧面光滑,抗腐性较差,易受虫蛀,经浸水或药剂处理后,可作至室内装修及一般用材。
颜色分类:红色_紫色 ;茎形分类:直立 ;叶序分类:互生 ;叶形分类:卵形 ;光照需求:中强 ;开花季节:秋季 ;培育难度:中等 ;适宜温度:25℃±4℃ ;酸碱范围:6±.5(PH)
小叶红光树植物特征:
小型乔木,株高4-15m,胸径10-25cm。树皮灰褐色,鳞片状开裂,脱落。分枝集生树干顶端,平展而稍下垂,幼枝密被短的锈色星状绒毛或近颗粒状微柔毛,老时渐无毛,黄褐色至黑暗色,具纵纹。叶膜质至坚纸质,长圆形,披针形,倒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表面具光泽,灰绿色,背面苍白色,无毛。叶片较小、除幼枝、幼叶被淡褐色鳞片状毛外,其他老枝、老叶始终无毛,有时叶背仅被白粉,枝条成暗褐色或黑褐色。
小叶红光树种植方法:
典型的热带树种,分布区年平均温在23℃,极端最低温多在0℃以上。年降量120-200cm,林区常年湿润,热带季雨林、雨林的代友树种之一。喜光幼龄树能耐荫,成龄树喜光,多为上层林冠。土壤主要为酸性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喜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森林上,多分布于山谷地。山顶及干旱贫瘠地不宜生长。
小叶红光树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花果期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年份,差异较大,一般低海拔地区,多为12月至翌年3月开花,7-9月果熟。采集的果实,堆沤2-3日,待充分成熟后,剥出种子并同时剥去红色假种皮,种子保存期短,忌失水,宜即采即播,短期贮运,宜带果皮。种子发芽时气温需在23℃以上,发芽率60%上下,幼苗夏日需遮荫,育1-2年生苗出圃。
小叶红光树开花形态:
低海拔地区为12-3月,果期7-9月。高海拔地7-9月,花果同时并存。雄花小苞片着生于近花被基部,果通常较小,和其他种易于区别。雄花为瘤状总梗,成假伞形花序,腋生。花梗细长,花蕾扁球形,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果通常单生,下垂,卵珠形至近圆球形,幼时被丝状绒毛,后渐无毛或被锈色星状颗粒状微柔毛,顶端有时偏斜凸起,基部具宿存的环状花被管基。种子卵球形至近球形,种皮薄,脆壳质,外面光滑,干时紫色或紫褐色,自疤痕向上伸出多条不规则的纵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