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瓶子草:别名,为杜鹃花目、瓶子草科、瓶子草属、瓶子系列植物,原产于北美洲美国东海岸、德克萨斯州、五大湖区,以及加拿大南方。野生于沼泽湿地。。
瓶子草属食虫植物,因有一个大大的,酷似鹦鹉脑袋的“头部”而得名。体型相对较大,与同属瓶子草直立的捕虫囊不同,它的捕虫囊大部分为斜卧,辨识度极高不易混淆。颜色十分鲜艳,并伴有绚丽的斑点或网纹。
颜色分类:绿色_紫色 ;茎形分类:匍匐 ;叶序分类:单生 ;叶形分类:筒形 ;光照需求:中强 ;开花季节:春季 ;培育难度:中等 ;适宜温度:20℃±8℃ ;酸碱范围:6±.8(PH)
鹦鹉瓶子草植物特征:
形态与猪笼草有些相似,也能分泌蜜汁和消化液,受蜜汁引诱的昆虫失足掉落瓶中,瓶内的消化液会把昆虫消化吸收。开花末期开始生长,直至晚秋。晚秋时分,瓶子开始凋谢,植株长出不具补虫功能的剑形叶(或称叶状柄)。由于冬季的昆虫减少,天气转冷,也降低了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此时把能量花在长补虫叶很不划算,剑形叶是比较经济的选择。
鹦鹉瓶子草种植方法:
喜光、喜湿,具有耐轻霜的能力。因此,人工栽培时,冬季无需移入温室,极度严寒时除外。水生性较强,比比同属其他品种,要求相对较高的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