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丸的结构是:乌(独体结构)丸(独体结构)。
乌丸的拼音是:wū wán。注音是:ㄨㄨㄢˊ。词语解释是:1.墨的别名。2.见'乌桓'。3.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基础解释是:见/'乌桓/',我国古代民族之一。见/'乌桓/'。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引证解释是:⒈墨的别名。引宋陈师道《古墨行》:“秦郎百好俱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杨万里《谢王恭父赠梁杲墨》诗:“君不见,蜀人乌丸天下妙,前有蒲韶后梁杲。”⒉见“乌桓”。⒊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7、网络解释是:乌丸“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8、综合释义是:墨的别名。宋陈师道《古墨行》:“秦郎百好俱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杨万里《谢王恭父赠梁杲墨》诗:“君不见,蜀人乌丸天下妙,前有蒲韶后梁杲。”见“乌桓”。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9、其他释义是:1.墨的别名。2.见'乌桓'。3.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
乌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乌丸详细内容】
⒈墨的别名。引宋陈师道《古墨行》:“秦郎百好俱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杨万里《谢王恭父赠梁杲墨》诗:“君不见,蜀人乌丸天下妙,前有蒲韶后梁杲。”⒉见“乌桓”。⒊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
二、网络解释
乌丸“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三、汉语大词典
(1).墨的别名。宋陈师道《古墨行》:“秦郎百好俱第一,乌丸如漆姿如石。”宋杨万里《谢王恭父赠梁杲墨》诗:“君不见,蜀人乌丸天下妙,前有蒲韶后梁杲。”(2).见“乌桓”。(3).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
四、其他释义
1.墨的别名。2.见'乌桓'。3.姓。北周王轨受赐姓乌丸氏。见《周书》本传。
五、关于乌丸的诗词
<<《夜宿蓟门·蓟门古道接乌丸》>> <<《寄何首乌丸与友人》>>
六、关于乌丸的诗句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