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的繁体是:通濟渠。
通济渠的拼音是:tōng jì qú。网友释义是:通济渠(唐宋时期称作汴河、汴水),始建于隋朝,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黄河与淮河。通济渠自河南省郑州市荥阳的板渚(今汜水镇)出黄河,经鸿沟、蒗荡渠、睢水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650公里,共流经3省6市,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魏、晋后开封以上河段称汴水,自开封以下河段改称蔡水(蔡河)。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2009年1月8日,通济渠商丘南关..。辞典修订版是:运河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北通运河,再从板渚向东南到达淮河,南与邗沟连接,是炀帝游幸江南的主要干道。
通济渠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友释义 【点此查看通济渠详细内容】
通济渠(唐宋时期称作汴河、汴水),始建于隋朝,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黄河与淮河。通济渠自河南省郑州市荥阳的板渚(今汜水镇)出黄河,经鸿沟、蒗荡渠、睢水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650公里,共流经3省6市,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魏、晋后开封以上河段称汴水,自开封以下河段改称蔡水(蔡河)。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2009年1月8日,通济渠商丘南关...
二、辞典修订版
运河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北通运河,再从板渚向东南到达淮河,南与邗沟连接,是炀帝游幸江南的主要干道。
三、关于通济渠的成语
四、关于通济渠的词语
五、关于通济渠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