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糖尿病发病原因和治疗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原因和治疗 什么是糖尿病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的人都非常的关注养生保健,但还是有很多的疾病困扰着我们!大家了解什么是糖尿病吗,相信很多的人都听说过糖尿病,但是得了糖尿病能活多久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糖尿病的症状相关的介绍吧!

目录

1、糖尿病的概况简介 2、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3、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4、9个症状告诉你可能患上糖尿病

5、糖尿病最“喜欢”哪些人 6、糖尿病适宜哪些食物

7、治疗糖尿病的偏方 8、8个生活习惯有效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病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

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鉴别诊断

1.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

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①适应证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②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③不良反应一是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

①伏格列波糖

餐前即刻口服。

②阿卡波糖

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肛门排气增多。

(4)胰岛素增敏剂

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①瑞格列奈

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

②那格列奈

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3.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4.脂肪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采用植物油为主。

糖尿病五个预警信号

糖尿病素有现代文明病之称,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较不明显,因此身患糖尿病多时却浑然不知,直到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这不禁给大家以警醒, 要想及早发现与治疗糖尿病,大家要留意前期五个预警信号。

糖尿病五个预警信号

1.血压偏高: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病6年后约有40%的人患上糖尿病。专家建议:少吃咸菜、加工及腌制食品,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量,必要时服降压药,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减轻动脉硬化。

2.苹果身材:苹果型身材(腰部更粗)人群内脏脂肪更多,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前期危险更大。此外,腹部脂肪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等危险,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男性和女性的腰围最好别超过90厘米和85厘米。

3.体重超标:九成糖尿病前期患者都有体重超标。特别是单纯减少热量摄入后,体重依然不减,更应提高警惕。

4.薯片上瘾:三天不吃爆米花、薯片就难受,表明你已经上瘾了。这些食物含大量糖、盐和脂肪,口感好,但也容易激起大脑奖赏机制,让人吃了还想吃。利亚敦博士表示,此类食物进入体内消化速度快,容易导致血糖紊乱。长期食用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5.吃饱就困:偶尔一次不必担心,但如果经常这样,则可能是身体报警,表明你的饮食结构有缺陷,如饮食中精制面粉、含糖饮料和甜食等简单碳水化合物比重太大。长期吃下去易得糖尿病。

怎样预防糖尿病

1.少吃咸菜、加工及腌制食品,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量,必要时服降压药,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减轻动脉硬化。

2.控制饮食、定期锻炼、三餐定时和睡眠充足是保持正常身材的关键。每周至少运动5天,每天最好进行30分钟快走。

3.如果体重减轻5%~7%,可预防或推迟60%的糖尿病。生活方式变化(特别是增加运动量)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是减重防糖的关键。

4.找出爱吃薯片等食物的原因,如果是压力大或寂寞无聊等,可以改成找人聊天、运动等活动。如果是饿了,不妨来把坚果,喝杯酸奶,吃根香蕉、黄瓜等取代这些垃圾食品。

5.多摄入复杂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玉米、糙米等全谷食物,各种蔬菜、水果(而非果汁)等。这些食物消化时间长,不会导致饭后血糖猛升。

温馨提示:有糖尿病家族史、40岁以上者、有分娩特大胎儿史者,以及有高血压、冠心病、高三酰甘油、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上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者(其中有一项以上异常)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群体,这些人群要引起重视。

两种方法鉴别有无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率日渐升高,对于普通人来说,到了医院,如何对自己有无糖尿病,及如何诊治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并看懂检验报告呢?下面专家来教大家如何看懂糖尿病的检验报告。糖尿病最为常用的检测方式是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耐量试验口服法。

1、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看区间来辨别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2、糖耐量试验口服法

分时段看峰值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但在2小时内血糖浓度又可恢复至正常空腹水平。在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液葡萄糖水平及有无尿糖出现,称为耐糖试验。若因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糖代谢失常时,食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可急剧升高,而且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浓度水平,称为糖耐量失常。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个小时。

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6.1mmol/L;

口服葡萄糖30分钟—60分钟达高峰,峰值<11.1mmol/L;

120分钟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糖尿均为阴性,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

糖尿病性糖耐量

空腹血糖≥7.0mmol/L;

峰时后延,常在1小时后出现,峰值≥11.1mmol/L;

120分钟不能回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糖尿常为阳性,其中服糖后2h的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许多早期糖尿病病人,可只表现为2小时血糖水平的升高。

9个症状告诉你可能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是困扰我国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高发病症之一,糖尿病患者通常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常常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现象。若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很可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糖尿病越早发现,治疗康复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对一些可能昭示糖尿病的症状需要多加留意。

1、有糖尿病家族史。有明确的轻型糖尿病家族史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大,要引起注意。

2、有多尿、口渴多饮或近期不敏原因的体重减轻。

3、女性有异常分娩史,曾出现过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4、女性外阴反复感染。顽固性外阴瘙痒,或反复外阴、阴道霉菌感染,或屡发疖痈者,有可能是患了糖尿病。此外,反复的呼吸道、胆道、尿路感染,创口不愈合者,也就怀疑是否患有糖尿病。

5、男性出现阳痿,排除了泌尿生殖道局部病变后,要怀疑有糖尿病可能。

6、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于餐后3小时或3小时以上,表现为心慌、出汗、饥饿、颤抖等,如测血糖则在正常低值或低于正常,进食含糖食物后上述症状可消失。在某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有所表现。

7、偶有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正常者也要怀疑是否有糖尿病,应作进一步检查。

8、年轻患者发生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等应怀疑有糖尿病。

9、当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知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尤其是半身出汗,体位性低血压,不明原因的尿潴留;尿失禁、不明原因的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发凉、发泔、间歇性跛行、肢端坏死、水疱、溃疡等;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病、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不明原因的昏迷等时都应怀疑有糖尿病。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大家要留意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尽早到医院检查,以及时发现病情和及时治疗。

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人们常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会严重的危害患者的健康,一旦患了糖尿病就要面临着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1、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极易患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性心脏病通常是指糖尿病人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2、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病症。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常见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上通常称其为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糖尿病性眼病

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常见的有7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变。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它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糖尿病破坏视力最常见的合并症。

4、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它包括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合并症。周围神经病变又分为多发神经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突出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胀痛、伴有针刺样、烧灼样异常感,很难忍受。有的患者可出现自发性疼痛闪电样痛或刀割样痛。

看了上述的您了解了吗,糖尿病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积极的预防,养成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积极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那些糖尿病高危人群。那么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在糖尿病亲属中糖尿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亲属高4—倍,单卵双胞胎发生2型糖尿病的一致率达90%。

2.从我国传统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生活方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体力活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出粮谷类主食为主改变为肉副食为主,经济收入迅速增高者。

3.早发冠心病者。

4.高血压(多140/90mmHg)者。

5.高密度脂蛋白<0.9Mo比,三酰甘油(To)>2.8mmol/L,曾有空腹血糖受损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者。

6.年龄45岁以上者。

7.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胎儿分娩史(胎儿大于等于4kg)。

8.饮酒过多者。

9.肥胖者特别是体重指数(BMl)>25者,控制体重、减轻肥胖与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相当密切。研究发现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为非肥胖者的3—5倍。

肥胖者由于胰岛素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反应的缺陷,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增高,出现糖尿病。肥胖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可以减少糖尿病的患病率。

糖尿病最“喜欢”哪些人

糖尿病主要分1型搪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搪尿病的发病率很低,而且一发病就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因此绝大多数能及时发现及时诊治.故目前尚无各种检测指标作为确定1型搪尿病高危人群的手段。而2型搪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其症状不明显,常常要到出现并发症时才得以确诊,因此要了解糖尿病“喜欢”哪些人,什么样的人群易患2型搪尿病,就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检查。

哪些人群是2型塘尿病的高危人群呢?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随年龄增长而增长,45岁以上人群足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2型搪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因此如果您的父亲、母亲有一方患糖尿病或同胞兄弟姐妹小有患糖尿病的,那您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目前认为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约60%。80%的2型搪尿病患者发病前有肥胖,而且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也就是越胖越容易得糖尿病。

除此以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摄食过多、营养过剩、缺乏体力活动也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以住患妊娠糖尿病或有超重胎儿生产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当成人患有高血压、痛风、血脂紊乱即也应检查有无糖尿病,因为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常常矢伴而来。已经有糖耐量减低或空腹血搪受损的人更是糖届病的危险人群。

近十余年来,国外还有学者认为精神因素石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所以长期精初紧张者也是糖尿病“喜欢”的人。当然,有糖尿病危险因素并非一定会发生糖尿病,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危险因素越多,就越容易被糖尿病缠身。

温馨提示:当您出现下列情况如肢体有感觉障碍,皮肤易发生化脓性感染,反复尿路、胆道、肺部感染,较早出现白内障或视力减弱、女性外阴瘙痒(排除洒虫感染)时,千万别忘了及时去医院查血糖。

糖尿病如何合理饮食

糖尿病是很严重的一种病,除了因为症状表现会给患者带来影响外,而且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所以对于患者来说,治疗糖尿病是很重要的,而除了治疗之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也非常重要。那么,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如何更加合理呢?

糖尿病不适宜哪些食物

1、不宜吃各种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果酱、冰淇淋、甜饼干、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因为这些食品含糖很高,食用易出现高血糖。

2、不宜饮酒,酒精能使血糖发生波动,空腹大量饮酒时,可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而且醉酒往往能掩盖低血糖的表现,不易发现,非常危险。

3、不宜吃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及动物脂肪,如动物的脑、肝、心、肺、腰、蛋黄、肥肉、黄油、猪牛羊油等,这些食物易使血脂升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