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在生活当中很常见,但是咳嗽的起因和症状不一样,所以不能乱吃药止咳嗽,一定要对症下药,下面来看看咳嗽的一些常识以及网友提问的生气引起的咳嗽该怎么治疗。
网友提问:
前段时间,我和对象大吵一架,然后因为伤心过度和情绪激动,造成咳嗽不止,尤其是晚上躺下睡觉更是咳嗽的非常严重而无法入睡,后期还伴有咳痰的症状,而且咳嗽的时候总感觉胸闷,这样的症状我改怎么治疗这种咳嗽呢?
专家解答:
咳嗽病因有两大类七种情况,即:外感和内伤。外感例如: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内伤例如: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缘其主病,起于郁怒,治当疏肝解郁,以复其条达之常,此尽人皆知者。
问题在于,肝郁日久,极易化火而伤及阴血,诸如头晕耳鸣,口燥咽干,心烦多梦或不寐,大便燥结,小便淋漓,口苦舌红,脉弦细而数,种种阴虚火旺证象,纷至沓来。
此际若再以常法疏肝,则其用药不免于香燥,必致阴血愈亏,肝气愈滞,肝火愈炽。
也就是说,明明是肝气不舒,可怎么“疏”也疏不动,反而助了肝火伤了阴,这就是后来王旭高治肝三十法中说的“疏肝不应”。
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用滋水清肝饮后病情即迅速好转。
中医辨证咳嗽
症状和特征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 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
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
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
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
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
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
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外感引起的咳嗽 、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应。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候肺气宣扬则咳嗽自止;
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眼。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辨证施治一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场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桅清热润燥生津。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二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轻。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会三子养亲汤。 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畅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隔,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取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