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说明科学吗

说明科学吗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湿猴理论”真的是科学结论吗?

在管理学中,为了增加说服力,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常常被“借用”,被人津津乐道的“猴子与香蕉”实验就是一例。不过在随后的传播中,它被描述得越来越像是真实的科学实验。

话说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马上会被淋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马上水喷出来,结果每只猴子都淋湿了。每只猴子都去尝试了,发现都是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有水会喷出来!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换一只新猴子(称为A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旧猴子狠剋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它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这新猴子去拿香蕉。这新猴子尝试了几次,被打得满头包,还是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换掉,换另外一只新猴子(称为B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B猴子看到香蕉,当然也是马上要去拿,结果也是被其他四只猴子剋了一顿。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地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虽然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痛扁。

那么,这是一个真实的科学实验吗?

剖析

寓言故事的渐变过程

猴子拿香蕉被水淋的故事还总结出一个名词——“湿猴理论(Wet Monkey Theory)”。它究竟是从哪来,又是如何传播开的呢?有调查人员发现,大多数网站都提到,它出自一本名叫《为未来竞争(Competing for the Future)》的商业书籍。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加里·哈梅尔,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另一位是普哈拉,密西根商学院的企业管理教授。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将这个真实性存疑的“实验”写成通俗读本,引入大众文化圈的,正是这本商业管理领域的书籍。而最早将这个书本上的故事转载到互联网上的是一家商业网站,不过他们则对这个故事有明确的定性,称它是一个“寓言”。

直到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这个故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近三年。在传播的过程中,“湿猴理论”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提到它是从哪来的,也忘记了它其实是一个商业寓言,而是将其描述得越来越像是真实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真实性

为研究而做实验,需要为实验设定一系列条件,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并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因素。

这个“实验”从它的设计本身来说就是极不规范的。既没有对照组,也没有任何措施以排除干扰因素。而且在香蕉面前,猴子真的会止步于冷水吗?得克萨斯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布兰布利特与猴子们共处了30多年,他对这个故事的结局评价是:如果你把香蕉放在猴子够得着的地方,就别想再拿回你的香蕉。与这个故事最接近的实验,是在1967年由一位名叫斯蒂芬森的人针对恒河猴(一种猕猴)的一项行为学研究。好在很多其他的文献都引用过它,我们还是能够间接地了解这个实验的情况。

一只幼小的猴子紧紧搂住母亲,寻求温暖和保护。

在这个实验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的猴子被两两关在一起。在它们身边有一个装置,若是触发则会受到惩罚,当然查阅到的文献中没有提到惩罚的具体方式。配对的两只猴子当中,其中一只受过训练,知道这个装置的作用,而另外一只未受训练的却不知道。实验者观察到: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会在它的“室友”靠近触发装置时,伸“手”将它拉开有过上述经历之后,那些未受训练的猴子在单独与装置关在一起时,触发装置的次数大大减少了。

不过斯蒂芬森的实验与“湿猴理论”中的描述有以下两点区别:1.实验没有提到梯子、泼水等复杂的设置,也没有作为奖励的香蕉,只有作为惩罚的刺激;2.实验只是偶尔观测到猴子的阻止行为,也不能确定这种行为的动机,这与群猴不约而同攻击新来的猴子以阻止它触发惩罚当然不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斯蒂芬森的实验,其意义在于研究灵长类动物中后天学会的行为是如何在交流中被传递的,而不是用于形象化的管理学理论表述。

猴子的故事

也许所谓的“湿猴理论”在管理学中有一定的意义,但如果把它当作真实的科学实验,则会加深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误解。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是用来验证某种假设的,而不是用来类比、隐喻某种现象的。而且科学实验力求严谨,除了上文提到的要设置对照组、排除干扰因素等外,在结果解读时也必须谨慎,避免过分联想、无限引申。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建筑在单独某一个实验结果上面的,而是要经过认真、反复的讨论和验证,积累足够的实验结果后,才会逐渐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

真相是这样的

从上述分析可见,“湿猴理论”首次出现是在一本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上。它所描述的实验,经过仔细的文献检索,仍然无法在现有的学术资源中找到与之相符的研究。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要求和文献发表、引用规则,基本可以判定这样的实验并不真实存在。这个寓言故事在管理学上或许有一定的意义,但也仅限于对管理学理论的形象化表达,而它涉及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则是不严谨的,真正的科研不是这样做的。因而“湿猴理论”是貌似科研实验结果的寓言,即使披上理论的外衣,改变不了它脱胎于寓言的本质,这个本质其实和科学无关。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