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散章》阅读答案
①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②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树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③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④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蔓延蔓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碍住她行路的脚丫。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⑤雏鸡最先啄开蛋壳,雏鸭也被惊醒,纷纷睁开眼睛来读春天。它们最喜欢在春草的段落之间追寻,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啄一啄,嚼一嚼,草汁儿鲜嫩清香,甜中有些苦。鸡无事就站在岸边打量风笔的气韵,跳着脚儿喊一声:“这笔好神气哟!”鸭子“扑通”一声落进碧水里,翻着筋头洗个澡,“看这水墨染不染得绿我的羽毛!”风笔频蘸水墨,碧波乍起涟漪,把个呆鹅都看得欢了,拍着翅膀“呱呱”地叫起来。
⑥走过河岸的庄稼人早已沉不住气。暖暖的太阳晒酥了筋骨,厚重的冬衣脱去,一身的力气长出来。他背起背娄,扛起梨耙,去开垦他的田亩。唐诗宋词的种子在仓里耐不停寂寞,胚芽的眼睛瞄向春雨的酥胸,像婴儿渴望母亲的乳汁。
⑦犁笔翻开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蕃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他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予春草去填补空白。
⑧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除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到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被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你来掺和啥?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草扮个鬼脸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⑨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⑩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情抒写,淋漓尽致地挥洒她绿色的畅想!
(11)春草且行且止,收放自如,天涯海角迤逦而行,文章可谓篇篇华美,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12)春草深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她从不嫉妒农民沉甸甸的收成,她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阅读题:
1、全文写春草,从长满山坡原野开始,到千里牧场,一直长到 ,表现它 。
2、第①段中的“连篇累牍”在文中的意思是 。
3、第④段描写一幅“旷野春光”图,对这幅图,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进行描写的?
4、文章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雏鸡、雏鸭、呆鹅和庄稼人?
5、揣摩第⑦段中的省略号,想想它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请再补写一个句子,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6、回忆朱自清《春》中写“春草”的段落,说说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点。
7、下列各项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极力铺写春草,刻画了春草为庄稼人执著奉献的形象。
B、文中写春草长到庄稼地,却说它“顽皮”“闹一闹”,描写很有情趣。
C、春草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展示了春天的景色。
D、全文赞美春草,托物寓意,借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8、文章结尾处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请写出原诗句,同时再写出一句古人写春草的诗句。
①白居易的诗句: , 。
②古人写春草的诗句: , 。
参考答案:
1、天涯海角;旺盛的生命力。
2、到处长满春草。
3、树木、野花、春草是静景,但又是动写;飞鸟是动景。这样互相衬托,表现出诗的意境。
4、为春草所衬托,使春草的形象更丰满,同时,观察的视野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5、此题具开放性。例句:栽一部稻浪滚滚的电视连续剧。
6、都写出了春草柔嫩的特色和顽强的生命活力,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7、A。
8、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训练二十八。
《春草散章》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春草散章》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春草散章》初中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①连篇累牍,风之笔蘸着水之墨,春草将她绿色的文字刻于春天的大地上。
②冬雪渐消,湿润的泥沼里,草种子就潜心于构思了。春天的诠释在她的横叶树茎里悄悄拱出地面。
③或章、或篇、或段、或句,写满山坡,写满原野,写满堤边岸头,写满水泽沟壑,甚至写满农家小院的墙头和屋檐——春草任性,最得意于写她的随笔。
④旷野上,树林忙着做插画,野花赶着绣彩图,春草蔓延蔓生,更行更远,没有谁能阻碍住她行路的脚丫。鸟在空中配着它的画外音,解说给匆忙行走的云听。
⑤雏鸡最先啄开蛋壳,雏鸭也被惊醒,纷纷睁开眼睛来读春天。它们最喜欢在春草的段落之间追寻,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啄一啄,嚼一嚼,草汁儿鲜嫩清香,甜中有些苦。鸡无事就站在岸边打量风笔的气韵,跳着脚儿喊一声:“这笔好神气哟!”鸭子“扑通”一声落进碧水里,翻着筋头洗个澡,“看这水墨染不染得绿我的羽毛!”风笔频蘸水墨,碧波乍起涟漪,把个呆鹅都看得欢了,拍着翅膀“呱呱”地叫起来。
⑥走过河岸的庄稼人早已沉不住气。暖暖的太阳晒酥了筋骨,厚重的冬衣脱去,一身的力气长出来。他背起背娄,扛起梨耙,去开垦他的田亩。唐诗宋词的种子在仓里耐不停寂寞,胚芽的眼睛瞄向春雨的酥胸,像婴儿渴望母亲的乳汁。
⑦犁笔翻开田垄,播一首玉米的抒情诗,撒一章豆子的论文,再种一部枝蔓横爬的红蕃薯的长篇小说……大块的田地他决不肯放过,至于田埂、路沿、山坡、谷洼,就大大方方地送予春草去填补空白。
⑧春草珍惜每一寸土地,驱除荒凉,征服贫瘠,以她绿色的大手笔和庄稼汉的锄头较量着:看谁的文章更流芳千古!有时候春草忍不住顽皮,悄悄钻到庄稼行里闹一闹,结果常被严谨认真的农人发现,一锄头钩了出来:“你来掺和啥?这儿不是你歇脚的地方。”草扮个鬼脸仍回田头地角扎根。
⑨春草素朴天真,她淡漠都市的豪华,却甘愿将她的脚步不断伸向浩瀚无边的沙漠,为饥渴的旅人们寻找生命的甘泉水。
⑩在一望无际的千里牧场,春草更是热情奔放,恣情抒写,淋漓尽致地挥洒她绿色的畅想!
(11)春草且行且止,收放自如,天涯海角迤逦而行,文章可谓篇篇华美,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12)春草深深懂得自己的使命,她从不嫉妒农民沉甸甸的.收成,她不在乎野火会不会烧尽她全部的卷稿。冬去春来,她只是饱蘸生命的浓墨,在稿纸一般的广袤大地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
阅读题:
1、全文写春草,从长满山坡原野开始,到千里牧场,一直长到,表现它。
2、第①段中的“连篇累牍”在文中的意思是。
3、第④段描写一幅“旷野春光”图,对这幅图,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进行描写的?
4、文章写春草,为什么还要写雏鸡、雏鸭、呆鹅和庄稼人?
5、揣摩第⑦段中的省略号,想想它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请再补写一个句子,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6、回忆朱自清《春》中写“春草”的段落,说说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点。
7、下列各项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极力铺写春草,刻画了春草为庄稼人执着奉献的形象。
B、文中写春草长到庄稼地,却说它“顽皮”“闹一闹”,描写很有情趣。
C、春草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展示了春天的景色。
D、全文赞美春草,托物寓意,借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8、文章结尾处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请写出原诗句,同时再写出一句古人写春草的诗句。
①白居易的诗句:,。
②古人写春草的诗句:,。
参考答案:
1、天涯海角;旺盛的生命力。
2、到处长满春草。
3、树木、野花、春草是静景,但又是动写;飞鸟是动景。这样互相衬托,表现出诗的意境。
4、为春草所衬托,使春草的形象更丰满,同时,观察的视野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5、此题具开放性。例句:栽一部稻浪滚滚的电视连续剧。
6、都写出了春草柔嫩的特色和顽强的生命活力,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7、A。
8、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训练二十八。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
孟子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课文分析:
1、中心论点:
2、“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 )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起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 )益其所不能。
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 )后( )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 )则无法家拂( )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3、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生活上要 。
5、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散尽千金济英才》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散尽千金济英才——追忆邵逸夫先生1月7日中午,站在写有“逸夫楼”三个字的大楼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多亏了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学楼,经受住了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这一天,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
“逸夫楼”见证慈善一生
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长相与生平,但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见过“逸夫小学”、“逸夫楼”等由他捐助的设施,这些见证了邵逸夫慈善为怀的一生。
苏州大学姜礼尚教授曾与邵逸夫先生有一面之缘。时任苏州大学校长的姜礼尚教授回忆说,1992年自己随受捐赠学校代表团前往香港参加捐赠仪式,和邵逸夫有了一面之缘。“邵逸夫先生虽然做了这么多慈善,也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但为人十分低调。”姜礼尚说,但邵逸夫先生的亲和力很强,在晚宴上主动与代表团代表们合影。
邵逸夫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教育部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邵逸夫奖”媲美诺贝尔奖
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也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举之一是设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该奖项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足以媲美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自2004年起已颁奖10次。有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奖。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先生于2004获得首届“邵逸夫数学奖”。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与高校合办艺员培训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学创办电视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进行培训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TVB)工作两年。这一设想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最终将合作点定在了邵逸夫先生曾经捐赠过的华南理工大学。
据参与该项合作的鄢秋萍老师回忆,艺员培训中心面向内地招生,由香港无线电视提供资金支持,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授课,双方邀请艺术专家对学员进行授课与培训,经过培训的艺术人才以及电视技术人员可以进入TVB工作。一直到1996年共举办了近10期培训班,培养出邵兵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逸夫先生一路走好
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先生在故乡浙江多次捐助过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韦路说:“邵逸夫的名字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向邵老致敬!”
淮阴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朱延华翻出了一份20年前的.校报,上面在显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我校“逸夫图书馆”落成》,编辑是朱延华。朱延华说:“‘逸夫图书馆’建成,从校长到学生精神都为之一振,这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东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表示,斯人已逝,福泽后人,东南大学师生将永远感念这位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慈善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景泰教授说:“2007年,我亲自参与了逸夫基金投资我校300万元港币的项目,沈航师生会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说:“近20年来,‘逸夫楼’一直是同济利用率最高的建筑之一。”网友“啖月忽律”说:“我在‘逸夫楼’里扯过皮,拿过奖,看过毕业典礼,读过书。愿老人家走好!”
“我们会永远感谢邵先生捐资助教的千秋功业,勤勉求是,严谨治学,为国为民,前行不辍。”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传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主标题“散尽千金济英才”突出主题,副标题“追忆邵逸夫先生”补充传主,两者结合,塑造了捐资助学的邵逸夫先生的伟大形象。
B.文章开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这段文字既引出下文对邵逸夫先生的介绍,有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
C.邵逸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立了“邵逸夫基金”和“邵逸夫奖”,迄今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
D.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逸夫故乡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这是因为邵逸夫先生曾多次捐助过这所大学。
E.本文叙述了较多人物对邵逸夫先生的评价,这是对传主的侧面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邵逸夫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中的四个小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试结合文章的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4)古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豪迈,今有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济英才”的慈悲为怀。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就“千金散尽”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试题答案:
12.(1)AE(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表述不准确,其作用仅仅在于引出对传主邵逸夫的介绍,而非“统领了全文,点出主题”。C项和原文不符,“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而非“捐款金额达到了47.5亿元”。D项说法不够准确,原因解释错误,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原因有很多,邵逸夫先生的捐助只是其中之一)
(2)①邵逸夫先生是一位支持内地、香港教育的爱国人士。他通过“邵逸夫基金”捐资办学,建设施。还和内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2分)②邵先生是一位低调的实业家。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有亲和力。(2分)③邵先生是一位有千秋之功的慈善家。他为国为民,慈悲为怀,关注人类科学,创设“邵逸夫奖”。(2分)
(3)①四个小标题形成行文线索,统筹全文的材料,突出“捐资助英才”的主题。(2分)
②四个小标题在材料的安排上形成了递进关系,从捐资助教育、助科研到助英才培养,再到人们对他的感念追思,逐步拓展,使传主的形象越老越立体丰满。(2分)
③四个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加深读者的印象。(2分)
(4)示例一:我认为“千金”无须散尽。(2分)①“千金散去”须有资本。李白为诗仙,邵先生是著名实业家,他们有运作千金的魄力,而我们芸芸众生不能也不必。(2分)②“千金”并未散去。邵逸夫先生“散尽千金”实为回馈社会,是为了祖国乃至人类的教育事业,我们应该向他致敬。(2分)③即有千金也应节俭,节俭是美德,浪费为可耻。(2分)
示例二:
我认为“千金散尽”可矣。(2分)①“千金散尽”为大义。邵逸夫先生捐资百亿巨资,为教育科研的千秋大业做出了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2分)②“千金散去”显性情。诗人李白在散尽资财,沽酒赋诗时,排忧解愁,得洒脱之本真。(2分)③“千金散尽”是态度。生活中,既要注重节俭,更要豪爽大方,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千金要为我所用,为我服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