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真题训练
1. 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稀溶液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条件,题干涉及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实验。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因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光反应产生并释放氧气,故需要光照条件;光合作用需要CO2,可由NaHCO3溶液提供;本题要求用好氧细菌来检测有无氧气的存在,故需隔绝空气,以排除空气中02的影响。
2.下列关于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叶片反射绿光故呈绿色,因此日光中绿光透过叶绿体的比例最小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
C.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主要是由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经有氧呼吸产生的
D.光合作用强烈时,暗反应过程直接将3个CO2分子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答案:B解析:色素吸收可见太阳光。A选项中,叶片之所以为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色素对绿色光吸收量最少;B选项中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C选项叶绿体中ATP的合成来自光合作用的光反应;D选项中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每固定一分子二氧化碳需要一分子五碳化合物,生成两分子三碳化合物。
A、 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3.右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C、D、 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一电能一化学能 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B、 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了叶绿体的
结构与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场所、物质及能
量的转化,
ATP的产生与作用等。做本题时要注意图文的转化,并将图中的有用信息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图中显示出:在光照、色素等作用条件下完成了光的水解、ATP的合成和还原剂氢的产生。由此可判断出此过程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粒膜上即类囊体膜上。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变成电能(水光解不断失去电子形成电子流),再将电能转变成ATP和[H]中的活跃的化学能,光反应所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而用于植物其他生命活动的ATP全部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故选项C正确。
4•在光下,小麦(C3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能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 水光解释放O2B.固定CO2形成三碳化合物
C.产生ATP和[H] D.光合色素吸收并转换光能
答案:C解析:小麦是c3植物。c3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有正常的叶绿体并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叶肉细胞叶绿体基粒上的光合色素能吸收并转化光能,并通过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而释放02、产生[H]和ATP;叶绿体基质中能通过酶的作用来固定CO2而形成三碳化合物。
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因不存在叶绿体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其与叶肉细胞都具有线粒体,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能产生ATP和[H]。
5.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中ATP的产生部位及条件。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且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而不能用于其他活动。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无氧呼吸,其合成的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在有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共同完成有氧呼吸且都可以产生ATP。除光合作用外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ATP都来源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6.关于蛋白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酶是蛋白质
B.蛋白酶可以作为药品治疗某些疾病
C.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
D.利用酶工程可以提高蛋白酶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酶的本质、作用与应用。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蛋白酶是蛋白质,能催化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多肽需肽酶进一步水解肽键成为氨基酸,蛋白酶并不能水解肽键。
7.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C.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由于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对且叶绿素呈现绿色,
D.胡萝卜素牌滤纸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答案:C.解析:叶绿
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如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扩散得最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如叶绿素b°A选项中未见色素带,其原因是操作失误,不可能是选材不正确。&所以,提取液呈现绿色。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此时,肌肉细胞除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无氧呼吸,而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安静时骨骼肌细胞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相对较多。对正常生活的细胞来说,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着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Na+在体内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则通过主动运输将Na+运输到细胞外。人在寒冷时,肾上
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细胞的代谢增强,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9.分别取适宜条件下和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生长的玉米植株叶片,徒手切片后,立即用碘 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前者维管束鞘细胞有蓝色颗粒,而后者维管束鞘细胞没 有蓝色颗粒,后者没.有.的原因是
A.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维管束鞘细胞能进行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
C.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D.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耗尽光合作用产
答案:C
解析:本题以C4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材料,既重点考查了“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知识点,又很好地体现了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和观念。c4植物玉米具有“花环结构”,其中外圈细胞具有正常的叶绿体,负责进行光反应阶段和CO2的第一次固定。
维管束鞘细胞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只进行暗反应阶段,最终只在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中形成淀粉。在“低温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虽能进行,但强度较弱,没有淀粉积累,故不会出现“蓝色反应”。
)10.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表示,以下不适合的是( A.植物体鲜重增加量
B.植物体干重增加量
C.02释放量
D.CO?吸收量
答案:A
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植物体干重的增加量、o2的释放量和CO2的吸收量都可以
解析:光合作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进行的情况,可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
干重减少。12.(7分)某班学生选取了江苏一水体中的4种生物:栅藻(单细胞绿藻),水绵(多细
作为衡量指标,反映光合作用进行的情况,如把种子放入水中,种子萌发时,鲜重增加,但
胞绿藻),菹草(高等植物)和颤藻(蓝藻),用其生长旺盛的新鲜材料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
A、B两组同时开展平行实验,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挣光合放氧率 浄光合放氧率 挣光合放氧率 浄光合放氧率
510 15 20 25 30 35 40 水 510 15 20 25 30 35 40 水510 15 20 25 30 35 40 水510 15 20 25 30 35 40 水 温/叱 温/% 温/°c 温/°c
(1) 这4种生物中,含有叶绿体的有
(2)A组的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椐图推测,一年中最早出现生长高峰的生物可能_;夏季高温阶段最具生长优势的生物可能是 。
(3) B组测得的栅藻净光合放氧率明显低于A组。仔细对比发现,两组实验条件的唯一差
别是B组接种栅藻的浓度明显高于A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水中也不缺乏各种营养,造成B组栅藻净光合放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4)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大量增殖常常会引起鱼类缺氧死亡。这种情形
下,导
致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有 | 和. | 。 |
答案:30(7分)
⑴栅藻、水绵和菹草 ⑵菹草颤藻
⑶栅藻密度过大导致栅藻接受光照不足
⑷藻类呼吸的耗氧量增加藻类死亡导致微生物增殖,耗氧量增加解析:考察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富营养化。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其他几种植物是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从图中可以读出不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栅藻为25°C、水绵为20€、菹藻为15€、颤藻为30^。所以,一年中最早出现生长高峰的生物可能是菹藻,夏季高温长势最好的是颤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C02浓度、温度等,B组栅藻的浓度高,而其净光合作用放氧率低,最可能是栅藻密度过大导致其接受的光照强度弱所致,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另外藻类的大量死亡会导致微生物繁殖,也会消耗大量的氧气。
13.选做题(6分)
A题: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进行3组实验。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温/C | 10 | 20 | 30 | 40 | 50 | ||||||||||
组别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清除 血渍 时间 /min | 67 | 66 | 88 | 52 | 51 | 83 | 36 | 34 | 77 | 11 | 12 | 68 | 9 | 11 | 67 |
清除 油渍 时间 /min | 93 | 78 | | | . | t | o | d | o | c | . | o | | | 68 |
⑴提咼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_____。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
⑵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______。
⑶如果甲、乙和丙组3组均在水温为80C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_______
⑷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理由。一答案:34、(6分)
A:⑴加酶和适当提高温度蛋白酶 蛋白酶和脂肪酶⑵专一性
⑶没有差异,因为高温使酶失活 ⑷未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 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解析:本题考查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着重考查酶的特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增强洗涤效果除了添加酶外还要控制好适宜的水温,水温达到80C 时酶会失活。酶具有专一性,血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洗涤时洗衣粉中需要添加蛋白酶;油渍的主要成分为脂肪,洗涤时洗衣粉中需添加脂肪酶。固定化酶需要把酶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本题目中未运用固定化酶技术。14.11.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浓度是否
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lOO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等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 | 安静 | 中度运动 | 剧烈运动 |
实验前pH | 6.1 | 6.1 | 6.1 |
实验后pH | 5.9 | 5.6 | 5.3 |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 越大, | 下降幅度 |
越大,由此可得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验证以上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
是 | 。人体细胞糖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的细胞器是 | 。 |
答案:II.(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呼吸作用加强,产生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2的浓度增加。 2
(2)C0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pH2不同,通过测定水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CO2浓度的变化 (3)运动强度 pH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C02浓度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新陈代谢”的实验,属于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整合性的题目,综合性很强。本题是细胞呼吸的探究实验。由实验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的
(4)糖类、脂肪、蛋白质
浓度比静止时高”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为“运动强度”,因变量为呼出气体中co;浓度。由实验步骤可知,通过改变“活动方式”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通过测定相关溶液的pH大小对因变量加以检测。
15.(9 分)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过程中,会出现下列生理现象:①出现一个呼吸速率迅速上升的阶段;②香蕉果皮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③果肉甜味逐渐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昧,请解释原因。
(2)在催熟的过程中每日取样,提取果皮中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色素带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现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果肉变甜是因为一一(A.果胶;B.多糖;C.可溶性糖)积累的结果,这种(类)物质是由什么物质转化而来的?是如何转化的?
答案:(1)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味:这是因为通风不良,香蕉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
所(2)催熟的香蕉果皮由绿变黄,果皮中的叶绿素逐渐被分解后不再合成,叶黄素相对增多.
以,第二条黄色的色素带逐渐加宽,第三、第四条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色素带逐渐变窄。 (3) 变甜是因为可溶性糖积累。它是由淀粉转化而来。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转化成可溶性糖。解析:本题考查了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内物质的转化、呼吸作用、乙烯的作用及色素的层析分离等知识,综合性较强,但考查的内容很简单。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并据此来组
在组织答案。“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味,”这是香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结果。催熟过程中香蕉会由绿变黄,光合色素中的叶绿素会逐渐减少,叶黄素会增多,层析时色素带的宽窄会发生变化;香蕉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成还原性糖。
16.(11分)
生产中使用的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C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C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同学正在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等因素。
(2) 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两种试剂各与何种物质反应生色?检测的是底物还是产物?
3)假设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绘图反映实验结果。
温度/C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普通淀粉酶相对活性/% | 6 | 25 | 43 | 67 | 83 | 65 | 22 | 2 | O | 0 |
耐热淀粉酶相对活性/% | 6 | 15 | 25 | 48 | 76 | 92 | 100 | 98 | 82 | 65 |
| | | | | | | | | | |
答案:37.(1)底物淀粉液的浓度和数量、pH值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
(2) 碘液与淀粉反应,碘液检测的是底物;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反应,检测的是产物。(3) 绘图,略。
解析: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在实验中要正确确定自变量,合理确定并控制好无关变量,正确测量、分析和描述因变量的情况。“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根据这一信息可判断出温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反应速度(用反应物的消失速率或生成物的产
变量,反应物为淀粉(可用碘液来鉴定),还原性糖是产物(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用坐标纸绘图时注意取点及点线的连接,注意纵横坐标的含义与单位。
生速率)是因变量,底物淀粉液的浓度和数量、PH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为无关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