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文关键词: 敦煌壁画
隋唐时期
论文摘要: 隋代的壁画改变了北魏所形成的秀骨清像, 脱离了南北朝时期的质朴粗犷气息, 在豪放和清新之中创造了民族化的形象并开始走向世俗化, 成为向唐代富丽绚烂的艺术过渡的桥梁。 唐代的壁画艺术更是随时代精神, 在繁华与清明的世界里, 洋溢着幸福乐观的情怀。 隋唐时期的壁画宛如一曲虚幻佛国的赞歌, 唤起对人生的崭新态度。在莫高窟 150 窟中有块《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 碑, 碑文上记叙着: “尔其檐飞鹰翅, 砌盘龙鳞, 云雾生于户牖, 雷霆走于阶陛。 左豁坪陆, 目极远山。 前流长河, 波映重阁。 ”
可以想象: 在一道灰色的悬崖绝壁上, 蜿蜒曲折的木栈阁道, 披上金碧辉煌、 眩目美丽的彩绘, 在绿树的浓荫中时隐时现。 石窟的脚下流过“大泉”, 水波中闪耀不定地映出石窟的倒影, 空中回荡着钟鼓铃铎的声音, 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 打扮得很美丽, 他们的手里拿着香炉、 花束或乐器, 嘴里念诵佛号, 穿行曲廊, 巡回礼拜, 从一个洞窟到另一个洞窟。 洞窟里香烟缭绕, 有的佛座前面, 点着整夜不熄的油灯, 透过绣绘精绝的帷幔, 映照着佛像慈悲而智慧的面容, 也映照着天王神将庄严勇猛的法相。 四壁大幅的《经变图》 和窟顶藻井彩绘五彩缤纷, 在黑暗的洞窟中显示了无限的宗教神秘性。
① 我们仿佛感受到那渐入佛国人间的佳境, 感受到壁画中的隋唐时代。 隋代是只有 38 年的短暂王朝(公元 581-618 年), 但却在莫高窟开凿了大量石窟, 至今仍遗留着 95 个窟。 隋代壁画从内容上看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显露出豪放和清新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磅礴的气势即使在鼎盛时期的唐代壁画中也没有过。 它来自于二百七十多年后的统一, 来自于百姓精神极度痛苦后的爆发。 在 305 窟中的《东王公和西王母》
②壁画中, 画面表现出像阵风疾驰的场景。 云车在空中急速飞逝而过, 随车前的飞天与神怪也在急速中飞行, 空中飞舞的花朵, 还有飞天的飘带和飞扬的青色旗帜, 都朝着同一方向起舞。画面的青灰色和蓝灰色与黄色及土黄色的对比,给人以强烈之中又带轻快的感觉。这种气势磅礴而轻快的形式以及色彩简洁却表现出强烈的效果, 明显地不同于北魏和西魏时期的简洁与夸张。
隋代的壁画正在脱离南北朝时期的质朴粗犷气息, 朝着更加灿烂绚丽的方向过渡和发展。 在这一过渡时期, 壁画中经变题材也逐渐多起来了, 经变是佛经的变相, 也就是佛经的图像。 北魏时经变题材的壁画很少, 大多是本生故事, 只有比较简单的几种经变形式。 在 295 隋窟的《涅变》 已不同于 428 魏窟的《涅变》。 在魏窟的涅变画中, 释迦入灭, 侧身而卧, 后面行列整齐的群弟子悲恸不已, 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动作, 只有捏拳表示悲痛的样子。 画面中的菩提树列植作球状, 与人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在隋窟的涅变中则完全打破这种呆板的格局, 人物表情动作都丰富起来。 悲痛的释迦母亲摩耶夫人和不忍见世尊入灭而放火的须跋陀罗以及众弟子, 摇头捶胸, 人物有着剧烈的动作和表情, 树木的穿插变化和点缀画面的飞天也有丰富的动感。 与魏窟的涅变画相比,更显豪放大胆。 我们从中感受到, 在这大乱尚未结束而大治又未开始之际, 从毁灭与绝望中挣脱出来的人们, 奔放的豪情无法遏制, 表现出的豪放和大胆不拘一格。 同时, 在壁画中也表现出细致与清新的美好情怀。
如 420 窟中的《群鸟听法》 ③, 描写的是法华经变二十八品其中的一品: 释迦在枝叶茂盛柳荫下盘膝而坐, 几位菩萨和信徒随后站立, 群鸟围座于四周聆听佛经。 远处的水鸟成双成对在塘中停止了游动, 枝头上的蝉儿也停止了鸣唱, 荷塘的花蕾从水里露出头来, 似乎一切都在倾心聆听之中。 画面如同暴风雨过后的晴天, 那样清新,画中的形象宛如荷塘水中的荷花, 如此挺秀。 尽管隋魏二代经变画的表现形式在手法上有着很多的不同, 但都处在一个萌芽阶段。 经变画与净土信仰,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流行, 在那个世乱民苦的年代里, 找不到构成极乐世界幻想的现实依据, 到了唐代则可以依照现实世界来描写西方极乐世界, 因此, 经变画的主体在唐代才得到空前的发展。
入唐时, 莫高窟已经是拥有一千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 唐代各种题材的净土变壁画不断出现, 这一时期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无数艺术家殚精竭虑地创造的成果,使我们目醉心迷, 显示出这个时代不平凡的艺术高度。 莫高窟的唐代石窟遗存至今有二百余窟, 其中各种题材净土变的壁画就有一百多壁。 洞窟中四壁绘满巨幅的阿弥陀净土变、 西方净土变、 弥勒净土变和东方药师净土变等壁画, 各式各样题材的经变画代替了魏隋时期的本生故事, 绚丽多彩, 场面恢宏。 佛教的经变很多,经变题材的选择和经变画的表现, 与当时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广泛流行是密切相关的。 净土宗信仰深入人心, 净土变的壁画描绘着一个没有五浊烦恼, 庄严皎洁的世界, 正对应着佛所居住的苦难尘世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变》 是 220 窟④初唐时期(公元 618-712 年) 的壁画, 描写一个场面宏伟、富丽非凡的极乐世界, 画面中有大大小小人物一百五十余身, 巨大的构图中以佛为中心, 佛身着通身袈裟, 手作印, 结跏而坐。 大势至侍立于佛的左右两旁, 化生的菩萨姿态各异,发髻高耸佩戴宝冠, 天衣裹体, 或坐或立, 凭栏转侧, 表现出一种自在而安宁的神情。 童子在莲荷之中嬉戏玩耍, 天空中的飞鸟在鸣叫, 乘云而下的各方诸神身处如雨繁花之中, 水榭重阁、 平台宝池, 洋溢着一派净土世界的繁华气象。 全壁布局精到而又宏伟, 疏密有致中毫无拥塞疏漏之意。 《法华经变》 是 217 窟⑤盛唐时期(公元 712-751 年) 的壁画, 其中一品“化城喻品”,故事说的是一群人在一位导师的带领下, 到遥远的地方去求宝, 途经旷绝无人的险难恶道,在艰难险恶时导师幻化出一座小城, 鼓舞大家前行。 画面中山峦叠嶂, 峰回路转。 青绿山水在起伏跌宕的大布局中显现出雄浑气象。 岩崖之间山花如锦, 流水淙淙, 枝叶摇曳, 赤身短裙的行者和骑骡牵驴的随从在山间崖道中行走, 描绘得细致入微。
佛经故事在凹行框架结构场景中迂回展开。 这里并没有故事中那种疲惫与恐惧的险恶之感, 只有幻化一城的安宁和鼓舞众人前行的美好愿望, 以及幻像中春光明媚的景象。 与《法华经经变》 同窟相对应的壁上, 则是一幅结构繁复的青绿山水壁画《观无量寿经变》。 青绿山水中许多人物与建筑布满墙面。 佛与菩萨、 舞乐与飞天交相辉映, 建筑物的雄伟富丽在青绿山水之中, 显得博大而精微。 雄伟壮观的画面出现在石窟的壁画中, 说明了盛唐时期的佛教如日中天, 盛极一时。 气势恢弘、 富丽堂皇的场景, 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物质的极度丰富。 《观无量寿经变》, 中唐时期(公元 781-848 年), 112 窟壁画, 净土世界中反弹琵琶的舞乐飞天, 造型优美, 形象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模样。 乐队中的六人各持乐器, 个个眉目清越, 姿容婉丽。 鼓声、 笛声、 拍板、 阮咸、 琵琶、 箜篌对坐演奏, 舞伎长巾随身旋转, 反握琵琶抬右腿而起舞。
精练流畅的线描与柔雅清新的色调中略带吐蕃的味道。 中唐时期在敦煌艺术中又称吐蕃时期, 这与吐蕃赞普接管敦煌后的一段历史有关。 壁画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延续着盛唐时的风格, 不同的是, 原来的那些大幅经变图, 现在以一幅多图的形式出现。 《文殊变》、《普贤变》、《金刚经变》 等, 画面人物虽众多, 形象细节的描绘却十分精美, 构图的简洁给人以明净之感。 即使是《报恩经变》 中的“鹿母夫人” 这样的边角小景, 也意境幽远、 深有情致⑥ 。 中唐时期的壁画风格, 不同于盛唐时那样表达繁华“极乐”, 更多的是追求清明的“净土”。 从画面的色彩、 色调上来看, 盛唐时期多用青绿、 朱砂加强冷暖色的对比, 画面显得鲜艳华丽, 中唐时期大量使用土红、 土黄和赭石的同类色, 画面给人以温和平静之感。
中唐以后的《张仪潮夫妇出行图》 分别在 156 窟的南北两壁下端。 车骑络绎、 驼马成群,人物随从有 257 人之多, 伎乐百艺无不俱全, 画面缀以景物花草, 丰盛的场面显示着威武。 画面的物象写实趋向世俗, 富丽中不失典雅, 鲜明中又见沉重。 还有 85 窟壁画,《法华经变》中的“信解品”与《报恩经变》 中的“恶友品”, 绘画手法写实细腻, 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隋代时期改变了北魏形成的秀骨清像和此前的原始气息, 追求雍容的气度, 创造了民族化的形象并走向世俗化, 向唐代富丽绚烂之极的艺术过渡。 唐代时期的壁画艺术更是随时代精神赋予壁画以人的思想感情。 在那“玻璃为地, 金绳界道”的极乐世界里, 使之人神相通; 在那佛国人间的净土中, 洋溢着幸福乐观的情怀, 激起无数虔敬与亲切的情感。 壁画中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和世俗化的特点, 体现着艺术的公众意识与传播功用。 隋唐时期的壁画佳作不断, 神品比邻, 宛如一曲虚幻佛国的赞歌, 唤起对人生的崭新态度。
注释: ①潘兹:《敦煌的故事》, 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京, 1956, 第 9-10 页。 /② 西王母(帝释天妃) 莫高窟 305 窟窟顶南坡壁画, 参见敦煌研究院编: 《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 上册,上海美术出版社, 1985, 第 165 页。 /③法华经变(群鸟听法) 莫高窟 420 窟窟顶西坡壁画,参见敦煌研究院编: 《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 上册, 上海美术出版社, 1985, 第 179 页。/④阿弥陀经变, 莫高窟 220 窟南壁壁画, 参见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 下册, 上海美术出版社, 1985, 第 12 页。 /⑤法华经变(化城喻品) 莫高窟 217 窟南壁西侧壁画, 参见敦煌研究院编: 《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 下册, 上海美术出版社, 1985, 第 49页。 /⑥同④, 第 12 页。
参考文献: ①敦煌研究院编: 《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 上册, 上海美术出版社, 1985。 /②任继愈: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1。 /③潘兹:《敦煌的故事》, 中国青年 出版社, 北京, 1956。
篇二
隋唐文化研究论文
目录
一、 隋唐文化的渊源
二、 隋唐文化的特点
1. 1 兼容并包
1. 2 影响深远
1. 3 宗教并起
1. 4 相对平等
三、 繁荣的隋唐文化
一、 隋唐文化的渊源
1.1 隋唐文化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别是继承并发展了西魏北周和南朝粱、陈文化。
1.2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包容、广泛吸取周边各文化的时期。中原文化吸收周边各族文化的精华并发扬光大,使得隋唐时期的文化兼顾各族文化,兼容并蓄。
1.3 隋唐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使其更加灿烂瑰丽。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通道,这一时期的文化包容力极强,使得隋唐文明空前繁荣。
二、 隋唐文化的特点
1.1 兼容并包
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有明显的胡化倾向 。与胡人通婚等等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胡人文化的交融。西域的乐舞在中原许多地区盛行,中原文化的胡化还表现在婚姻礼俗,以及服饰上。 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1.2 影响深远
隋唐文化成就诸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在科技方面: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时期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唐代僧一行的《大衍历》,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 医学的进步,孙思邈的《千金方》,吐番名医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 ; 建筑的成熟,隋代的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 在艺术方面: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诗歌文学作品,对后世人们的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不仅如此,唐代留下了敦煌莫高窟壁画,隋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如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隋唐时期,书法造诣也颇高,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等文化名流;还留下了《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等等乐舞,虽然至今我们没有机会在一听隋唐时期的经典,但这些乐曲却给隋唐之后的许许多多的文化名流留下了经典的篇章供他们思考。
1.3 宗教并立
因为 隋唐统治者重视宗教对巩固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 , 宗教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 隋唐 时可谓最高 。 隋炀帝时,就奉行佛、道并重的宗教;唐高祖武德八年( 625)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唐太宗再次申令道先佛后;唐玄宗时,道教达到极盛,但同时又封孔子为文宣王;武则天一度偏尚佛教,使佛教达到极盛。 整个隋唐时期除唐武宗毁佛外,其余大都奉行三教并立的。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学说为主,也曾把道家学说列为考试内容;国家重大节日与庆典,都要诏三教讲论于朝廷之上,三教也从互相贬低发展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 作为外来的宗教佛教,为适应中国民众心理的需要,吸收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到隋唐时期,佛教内部各宗派为了弥补长期存在的理论分歧,各自根据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和政治需要,对原有佛教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整理,从而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逐渐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 隋唐时,对于其他外来宗教一般也不排斥。许多西方宗教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而传入中国。它们主要在西域胡商中流传,而唐人信仰的并不多。这些宗教有教、景教等。唐朝前期,对这些宗教都能尊崇,允许它们建寺传教。 这些宗教的兴起和推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唐的文化,使得许许多的的文化里都融入了宗教的影子,也使得君主的管理得以稳固,国家安定祥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隋唐的文化进步发展。
1.4 相对平等
相比后世越渐森严的等级制度,隋唐时期可谓是比较平等的一个时期,世族的势力备削减,人们的言论相对自由,社会风气开发,这也为隋唐的文化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盛行,应试者不管出身地位如何,只要考试合格,就能做官,这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也使得 君王网罗了天下的能人志士,不仅使得隋唐的学习风气盛行,也让能人志士的才干得以发挥,隋唐进入盛世。 三、 繁荣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篇三
《隋唐简史》论文 院 ( 系 )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1 级
姓 名 : 普潘潘
学 号 : 111240142
指导老师 : 路学军
论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的区别
一、 性格不同
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必须是个性鲜明的人。武则天在一千多年来被人反复评说,经久不衰,也必然有其特殊的性格魅力。那么,这种魅力在哪里呢?我觉得,她的魅力也在于她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武则天是最自信的,但又是最不自信的。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武则天一路披荆斩棘,最后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改换天命,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没有过人的勇气和超常的自信不可能做到。但是,在另一方面,武则天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悖于传统观念,因此又非常不自信,充满了不安全感。举个简单的例子,武则天特别喜欢改年号,她一生一共改了三十二个年号。
本来,唐朝皇帝的年号比较稳定,前两代皇帝各自都只用了一个年号,唐高祖的年号叫武德,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唐高宗在立武则天当皇后之前也只用了一个年号,叫永徽。可是武则天参政以后,年号变动一下子就频繁起来了。武则天当了二十八年皇后,一共用了十四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用两年;当太后五年,用了四个年号;当皇帝十五年,用了十四个年号,平均一个年号只用一年多一点。甚至有的时候一年就改三次年号。比方说 696 年,本来叫天册万岁,但是因为武则天登嵩山封禅,又改名叫万岁登封,刚叫了三个月,因为修建通天宫,又改名叫万岁通天。频繁地更改年号肯定会给政治运作带来麻烦,那武则天为什么还这么不厌其烦地改年号呢?就是因为她太不自信了,太焦虑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所以说她是最自信的,又是最不自信的。
第二方面,她是最冷酷的,又是最温情的。武则天为了权力,甚至不惜杀死亲生儿女,对待反抗她的人更是从不心慈手软。所以,清朝的赵翼说她是 “ 千古未有之忍人 ” 。但是,同样是武则天,对狄仁杰却充满温情。她不让狄仁杰下拜,说那样会让她都觉得自己浑身疼;狄仁杰有一次骑马, 帽子被风给吹下来了,她让太子李显去捡,说千万别折腾国老再去下马。这样的行为,就算是以爱护大臣著称的唐太宗也望尘莫及。其实,不光是对狄仁杰,武则天对小人物也常常表现出这种人情味。
武则天虽然用小人,但是心里其实鄙视小人;也可以理解为武则天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也是有灵活性的;还可以理解为武则天推卸责任,收买人心。但是,具体到当时当地,张德肯定会觉得皇帝充满人情味吧。武则天能够让那么多英雄折腰为她所用,一方面固然是她知人善任,能够赏识他们的价值,另一方面,肯定也和她的人性化管理有关系。 与武则天相比,慈禧具有不同的双面性格,睿智又洞悉人心是慈禧在皇宫中的不败法宝。秀女出身的慈禧,短短的 5 年时间里,从贵人到贵妃,连升四级,这其中慈禧的倾国倾城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想要抓住好色的咸丰帝的心并非易事,毕竟后宫佳丽数不胜数,即使有绝色美貌也有厌烦的一天,所以美貌只是给了慈禧通向权位的一把钥匙,而真正帮助慈禧披荆斩棘的,是她的智慧与心计。慈禧的工于心计,在与肃顺等八位大臣的夺权斗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在热河有着强大势力的强大对手,慈禧几次以退为进,用其冷静睿智一步步设局,最终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夺回了掌控国家的权利。这轰动全国的夺权事件无疑证明了慈禧的英勇与智慧,如此的雄才大略,如此的野心勃勃,其设计之慎密,呼应之巧妙,之完善,行动之周密,时间之精准,处理之精当,不得不让人感慨慈禧的确有作为帝王的个性与霸气。说其睿智,我想更多的是偏向于其争权夺利方面,而在科学方面,慈禧无疑是愚蠢的。正是她的愚蠢,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原本就破败不堪的中国社会更加的积贫积弱。慈禧性格中的另一个矛盾,便是刚柔并蓄,柔中带刚。作为女人,作为妃嫔,慈禧绝对是娇巧玲珑,温柔似水的,作为母亲,虽然其教育方法是错误的,但从她为儿子安排的老师就可看出她对于儿子的盈盈期盼,她也是盼子成龙的母亲啊!
二、政绩不同 武则天政绩辉煌,在经济上方面武则天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在她临朝和称帝的二十一年时间里,她一共兴修了十九项水利工程,在唐代诸帝中,仅次于她的孙子, 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唐玄宗。 则天令将原升源渠延长,引歧水、陇水入长安,解决了长安地区用水及灌溉问题。,在湖州安吉,则天令引天目水入邸阁池、石鼓堰,可以灌溉农田甚多。在一些边疆地区,由于激化, 军粮运输困难, 则天皇帝积极组织军屯, 使边疆地区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也减轻了国家军费开支和长途运输的徭役, 并且对粮价的下降大有益处。关中地区人口密集,地狭人稠,均田制难以推行,农民受田不足,收获少,一旦发生灾害,就容易产生饥荒,则天皇帝于天授二年颁布诏书,令各地官吏在百姓自愿的情况下,组织关中居民移民河南道(即今河南洛阳一带)。
当时共移民数十万户,上百万人,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关中地区的压力,也为洛阳以东的地旷人稀的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对这一地区的开发无疑起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则天女皇的惊人魄力和实践能力。封建国家的租税和徭役一般是来自国家编籍的农民,一旦农民脱离户籍,就成为逃户。过多的逃户,既影响社会安定,也影响国家财政和徭役。则天皇帝对逃户的是相当的宽大的, 她并不象其他君主那样禁止农民逃亡,而是规定,各色人(包括工人、商人、农民)如果由 于饥荒逃亡,在一定期内自首,就可以获得承认,在新的地区开荒,一年之内免租役。在河北地区,由于突厥人的入侵, 当地百姓被迫为突厥修筑工程,突厥失败後, 百姓担心受法律制裁,纷纷逃亡,则天皇帝令狄仁杰为安抚大使,赦免百姓之罪,允许回乡,避免搔扰,安定了河北。
在四川地区,由于唐朝为防御吐蕃,令数十万百姓转运军粮,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逃亡, 则天皇帝令各地方鼓励百姓回乡,免征一岁徭役, 实在家贫无力存者,由地方负责救济,使当地百姓多回到了故乡,对蜀地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武则天的经济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到长安末年,洛阳的粮食堆积如山, 人口的增长也反应了经济的大好,唐初,户口数为 200 万,贞观末为 300 万,而到了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竟达 635 万户,是贞观年间的两倍多,超过了唐太宗时期,证明了经济的繁荣。 整个武则天时期,虽然仍有 “ 山东群盗 ” ,地方上有 “ 盗徒滋漫 ” ,但数十年间没有发生过一场 农民战争,这甚至是贞观、开元时所不及的, 这也可以反证出当时社会比较安定。 军事上武则天基本维护了国家的与领土完整。她在位期间面临着吐蕃和突厥从西面和北面两面进攻的威胁,将领的缺乏, 马匹的减少也是原因之一。
唐高宗在位时, 就在与吐蕃的交战中失去了安西四镇。这里顺便提一下文成公主和亲的事情,自古以来都美化得了不得,不过从历史事实上来看,文成公主前半生和亲成功, 後半生和亲失败, 这正也反应了唐朝的军事力量由盛转衰,如果没有大唐帝国的强大,不要说一个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就算是皇帝的亲生女儿 --- 即真公主和亲 也必定失败,当国运衰败时,以公主和亲与献女求媚并无本质区别,徒然自取其辱。则天皇帝在与吐蕃交战一再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她一边选拔人才,发现了唐休璟、 娄师德、 郭元振等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大周于长寿元年(公元 692 年)功地收复了安西四镇,平定了契丹叛乱,打退了突厥的进攻,使中国本土未受骚扰。 武则天又创造性地设立了武举,即所谓的考武状元, 并命令河北、河南等地组织骑兵团,一百五十户出兵十五人,马一匹,同时又申明赏罚,整顿,基本上解决了中的一些弊端。
政治上,女皇对权力是抓得很紧的,真正做到了圣衷独断。 则天皇帝几乎每天临朝, 处 理国事, 她总能将个人私事与国事分开, 这也正是武则天的成功之处。 武则天用人, 对于不服从自己的,往往赤族难逃,但是她也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凡有一技之长,她都不吝官之,凡是不称职的,她都一一贬黜。对于自己的亲信和酷吏, 她绝不把真正的权力交给他们, 注意保护宰相班子的正常工作,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边疆地区都使用则天文字,政权的控制力有多强。她还创造性地设立了殿试的制度,由皇帝亲自监考,从此成为历代王朝的定制,她又开南选,使岭南广西的士子亦有机会成为官吏, 允许自荐, 筛选出了一批治国能 文学艺术:武则天好文艺,能诗文,善书法,一手飞白书,朝野称赞。
她的诗文颇见雅 丽虽然不及大文豪,但也有特色, 论者以为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她还 组织文人学士编写了《孝子传》 、《列女传》、《古今内范》、《垂拱集》、《臣轨》《三教珠英》、《高宗实录》等文史著作女皇还通晓音乐舞蹈,亲自编舞,又修建了明堂、天像、天枢等大工程,对盛唐时文学、诗 歌、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女皇还与世界各国建立了良好关系,以开放的姿态收揽各国之精英,对大唐的强盛起了有力的作用。 在中国晚清时期,受到西方列强以及东瀛日本的侵略和欺辱,是中国历史上最受耻辱的时代之一。而晚清的重要人物慈禧太后直到现在还是被人们当成腐朽愚昧,的代名词。而实际上慈禧太后确实对中国历史有着相当大贡献的一个历史人物。
一、她 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励精图治,出现了“同治中兴” 的局面。慈禧垂帘听政初始,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留下的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吏治败坏的烂摊子。慈禧与慈安和衷共济,励精图治,虚怀纳谏,整顿纲纪,力,内乱消平,外事相对无大麻烦,国家出现相对稳定时期,即所谓的“同治中兴”。
二、支持左宗棠收复。在如何对待被阿古柏侵略的问题上,当时朝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放弃,以李鸿章为代表。另一种意见是收复,以左宗棠为代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派左宗棠率军进疆,利用两年的时间收复了失地,从而使国家领土保持了完整,也打击了沙俄的侵略与扩张。这件事,虽然首功记在左宗棠身上,但也与慈禧的正确决策有直接关系。三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统治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的局面。四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 五推行新政,准备立宪。
三、后人的评价不同 武则天以女性身份,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义,参与政治,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在她身前身后,她的功过是非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忧劳天下;有人说她昏庸无道人说她明察善断。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评价 她说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郭沫若的评价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我认为武则天的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 “ 劝农桑 ” 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 “ 劝农桑,薄赋役 ” 。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 380 万户进一步增加到 615 万户,平均每年增长 9.1% 。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 “ 数年咸得支给 ” 。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 “ 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 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 。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
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
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 “ 浸已成风 ” 。开元、天宝年间 “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 ” , “ 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 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 “ 贞观遗风 ” 。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 “ 贞观之治 ” ,下启 “ 开元盛世 ” ,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 “ 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 。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 “ 无字碑 ” 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也就是说,为了权,她什么都在所不惜!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