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组”教材单元主题是“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分别由25课《玲玲的画》、26课《蜜蜂引路》、27课《寓言两则》、28课《丑小鸭》和《语文园地七》组成。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玲玲的画》玲玲这孩子不小心把画弄脏了,经过爸爸的修改,弄脏的地方变成了一只小花狗。《蜜蜂引路》列宁“山重水复疑无路,唯有蜜蜂把路引”。《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两篇经典寓言。种田人的急于求成、守株人的侥幸心理如此可笑。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丑小鸭》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孩童纯真的心田。整组教材,除《寓言两则》外,其余文本都印证了“塞翁失马,焉之祸福”的古训。实验教师在整体把握这组教材的前提下,在具体教学时,同样要请大家注意不要拔高人文要求。

  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那么,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怎样才能形成于学生的素养结构中去呢?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着读着体会到了;读着读着感悟到了;读着读着共鸣到了……读能激起学生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文化品位。读中自有真情感,读中自有真性情,读中自有真人文。

 

 

 

 

 

25、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本课生字,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 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体会爸爸含有深意的那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

②准备一些铃兰花、野蔷薇花的图片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新课 第一网

1)我会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地哭    ____________ 地看    ___________地笑

________地说    ____________ 地想    ___________地摸

2)背一背,写一写

好多事民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玲、狗、糟、楼。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板书课题《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3)全班交流。

4、自学检测

多种形式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说一句话。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 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3、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设疑: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我们第二节课学习。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玲、狗、糟、楼”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玲、狗、糟、楼”。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需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五、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坏事   变   好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脑、筋、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一、游戏激趣,复习字词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新词,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悟

1、自学提示: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快来和大家交流吧!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www.xkb1.com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原来空空荡荡的楼梯,现在增加了活生生的小生命,变得那样有生气,玲玲能不满意吗?)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肯动脑筋)

(指导目标: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1. 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4、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脑、筋、肯”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脑、筋、肯”。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五、课后自学

A、日积月累: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B、阅读课外书中“动脑筋,坏事变好事”的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如:《花的学校》中的《爱动脑筋的岳柱》

六、板书设计

25 玲玲的画

坏事   变   好事

 肯动脑筋

 

 

 

26、蜜蜂引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以“找”字为线索,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第4自然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小山  —(  )房子  一(  )火车    一(  )草地

—(  )园子  一(  )蜜蜂  一(  )飞机    一(  )绢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  )里有许多(  )。他仔细(  ),

只见那些(  )采了蜜, 就飞进附近的—个(  )里,(  )旁边有一所小(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全文,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蜂、引”等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

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你还知道什么蜂?

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引是生字,范写。给“引”找朋友。

3、设疑:蜜蜂给谁引路?蜜蜂真的会给人们引路吗?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检测:

    认读:常常、往常、惊讶、谈天、附近、敲门、列宁

注意:字音难点是“斯、谈”。

组词:给“谈、列”找朋友。

    指名分节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一节。

 3、蜜蜂给谁带路呢?

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重点段第三段。

1、自学提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默读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1. 小组交流,完成贴画。指名交流,在黑板上贴画。

2)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怎样找到养蜂人?

1)读第三段,想列宁所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可以从列宁的观察和思考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跟着蜜蜂一定能找到养蜂人。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里想:蜜蜂飞进园子,房子一定就在这园子附近。当他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里想:房子里住的一定是养蜂的人。

3、列宁的观察和思考的对不对呢?读句子证明。哪个词语说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果然)给果然换个词语?(果真、真的)

4、朗读背诵这段话,练习排列句子的顺序。

5、讨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6、过渡:养蜂人和列宁的会面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呢?下节课再学。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蜂、敲、派”。特别是“敲、派”的右边写法。

    “谈”强调一个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笔。

五、板书:

         蜜蜂引路  (板画、贴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听写:蜜蜂、引路、派人、谈天、附近、敲门、惊讶、列宁2、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

3、想象说话训练。

一、复习导入

1、选词填空:常常  往常

    列宁(   )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2、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列宁又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齐读第三段。

二、学习第四段

    过渡:在蜜蜂的指引下,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1、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指名读第四段。

2、图文结合,说说图上谁是列宁,谁是养蜂的人?从表情看,养蜂人怎么想?

3、那他们会怎么说呢?用浪线划出他们的对话语言。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表演读——评读: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伟大领袖来看普通养蜂人;不知道他的家也来了)——师生分角色读。

4、结合理解“向导”,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

5、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后要飞回蜂窝的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续编故事。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带着对列宁的敬畏齐读全文。

2、齐读全文。总结全文。

   从疗养并没有使病情转好。1924年,在病魔无情地折磨下,列宁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存。他的名言却在人民口中传诵。

3、交流列宁的名言。深情地朗读。

四、课后自学

1、摘录列宁的名言数条进行积累

2、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五、板书:

 

                                   蜜蜂引路

                                 常常  (经常)

                                 往常  (平常)

                          续编故事:怎么说?  怎么做?

 

 

 

 

 

 

 

 

 

27、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读罢寓言两则,感悟出几个“好”,几个“真”。

“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枯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真”痛苦──种田太无味、干活太劳累;“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真”伤悲──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真”愚蠢──死守旧经验,丝毫不知变。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愚”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收集寓言故事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读一读,给带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xkb1.com

气(chuǎn cuàn)      乱(cuàn chuǎn)    

(zhuàng zhuāng)   树(zhuāng zhuàng)

2)读读比比,然后组成词语

       拔——(      )        兔——(      )        喘——(      )

                                        

   拨——(      )        免——(      )        端——(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焦、算、费、望、此、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好”

一、导入新课

1、寓言两则就是两则寓言。查字典,“寓”就是寄托。寓言就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这个道理或教训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2、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

二、自学检测

1、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2、检查识字:

  焦急    喘气  一大截  

“焦急”的近义词是“着急”。“一大截”用手比划帮助理解。

朗读难点句子:

   野兔窜出树林,撞死在树桩上。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等着来撞树的野兔。

积累词语:古时候、巴望、转来转去、办法、急忙、一直、落山、筋疲力尽、力气、野兔、忽然、又肥又大 每天 整天  

3、指名分读两则寓言,点出“长”的读法。

4、过渡:这两则寓言分别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又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继续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则寓言

1、(板书:揠苗助长),这是我们要学的第一则寓言,学生读课题,问:题目是什么意思。“揠”就是“拔”的意思。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读中理解“巴望、筋疲力尽、忽然、急忙、窜、”。

3、自学提示: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懂的?(同桌讨论)(引导学生从这个人想的说的、做的语句体会。)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4、再读这则寓言,它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禾苗生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能有好结果的。)

5、读到这儿,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

6、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这样学习寓言故事的。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

四、指导书写

1、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个字的书写?

   (“焦”、“算”不能少横。“费”、“望”注意上方压缩。“此”、“丢”注意笔顺。)

2、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个别生字的范写。

3、学生书写,老师个别辅导。

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一、复习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学法。

个别同学说说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

二、自学第二则寓言

1、同桌互学第二则寓言。

2、交流:

  理解题目:守株待兔。通过查字典理解“株”,再说说“守株待兔”的意思。

  理解“窜、撞”的意思。说说“忽然、急忙”的近义词。

3、朗读检查。

4、“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5、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6、寓意揭示: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踏踏实实,通过辛勤的劳动去获得成功。不能对偶然的东西存有侥幸的心理。

7、齐读课文。

8、学习了课文,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三、拓展练习

    体会用词语的准确性。课后题。抄一抄。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坐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四、写字指导。

1、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个字的书写?

2、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个别生字的范写。

五、语文活动www.xkb1.com

1)说一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题目。

2)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给大家说一说。

六、课后自学: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会。

 

 

 

 

 

 

 

 

 

28、丑小鸭

 

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因为长得丑,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的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最终,可怜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生字、词语。
  2. 体会丑小鸭在极端艰难的境地中顽强生存,不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自学作业:

  1. 认一认

灰、讨、厌、冰、蛋、壳、鸭、欺、负、鹅、翅、膀

2、写一写

暖烘烘    (       )   (       )   (       )

瘦瘦的    (       )   (       )  &nb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