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做太阳系模型(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做太阳系模型(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做太阳系模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2.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三、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讨论:

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设计

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