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螳螂捕蝉》 篇2

《螳螂捕蝉》 篇2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2、揭示寓言特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

  3、那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揭示的又是什么道理呢?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固执  侍奉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提醒纠正

  提示:“候”与“侯”的区分

  2、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谁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讲清楚。

  三、感悟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

  1、过渡:文中大臣们和少年都劝说国王了,可大臣们劝说的结果是怎样的?而少年劝说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2、组织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交流

  大臣劝说的结果:招来了吴王的死命令;少年劝说的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大臣怎么劝说的?说的有道理吗?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理由

  (2)出示楚国和吴国的地图,并介绍:楚国在长江中游,而吴国在长江的下游,相隔很远,旁边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吴国想要攻打楚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楚国,攻下楚国后,你认为其他诸侯国此时“乘虚而入”,“虚”包含哪些因素?

  (3)学生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吴王固执的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5、比较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区别(课后第三题)

  6、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少年劝说的结果

  四、感悟课文,领悟道理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呢?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1)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2)指名讲这一故事,并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各是什么?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1)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呢?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两段话: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学生比较这两件事的相同之处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攻打楚国就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就是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一样,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指导朗读第一句:少年在说这句话时,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一定会突出“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些词语,你会意味深长的说吗?

  (6)学生练读句子

  3、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1)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2)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