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一 、复习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 (齐读,板书课题)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3、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读读吴王的话?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指名读。
4、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么这位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迅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少年说了一个故事)
2、交流: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谁来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出示这个故事
①故事中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抓住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深有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蝉的心情怎样?练读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个故事有意思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蝉 螳螂 黄雀)
那么,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呢?
试着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同学们都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
(5)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以后,明白了吗?
——明白了。
从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相机请学生上台板书。(诸侯国——→吴王——→楚国)
3、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动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2)他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相关的词句细心体会,我相信咱们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交流:
1、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2、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交流:
1、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2、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4、指导朗读:那么,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课件出示)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小组内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小组展示
三、人物对比、欣赏少年
1、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也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2、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更委婉一些,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可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智谋。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回头来看课文,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