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篇2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篇2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一、朗读比赛引发的疑问

  学校每月举行的朗读比赛在即,我让学生自己准备朗读材料,却没想到班上有一半的人选择了《安塞腰鼓》。虽然《安塞腰鼓》我已经让学生预习过了,但是《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的一篇诗化散文,语言激动昂扬,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而且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篇课文是很适合朗读,但学生能弄懂文章的优美语言与文章思想内容的内在关系,能读出安塞腰鼓的荡气回肠吗?我怀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课堂。

  二、思考的浪花层层叠起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自己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了一下,学生读得很努力,但听上去仍是干巴巴的。我告给学生要想把课文读好,必须要把文章思想内涵理解透彻。我便用多媒体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录像,让学生看了录像后再次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体会提出问题,深入理解文章思想。于是学生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一来了:

  老师,我们应如何理解“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老师,“它使你惊诧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我们应如何去分析它,这种“奇伟磅礴的能量”指的是什么?

  老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这句话中的“它”和“她”一样吗?分别指什么?又如何去读好它?

  ……

  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要读懂《安塞腰鼓》的确不易。但是,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却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因而,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认真朗读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方法。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忽视了语言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完美统一,以致未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想深入课文深处,我提示学生:要继续揣摩课文语言、探究文章内容,可以从地域、历史、文化、生命、情感、力量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寻索和读懂文章语言、内容的思路。

  学生若有所悟,进入到解读课文、研讨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朵朵浪花撞出重重高潮

  “老师,我觉得,中华民族总喜欢在胜利之时舞起腰鼓。”学生太聪明了!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准确推断出结论。我在欣喜的同时,不露声色地追问:“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赞美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了,思维激活了,思路开阔了。片刻,学生发表见解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生命的力量震撼人心,人物被这种力量所感染,似乎融入到这种情境之中,跃跃欲试。与视觉效果产生共鸣。)

  “它使你惊诧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但实际上他们浑身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也就是“奇伟磅礴的能量”,这种力量是振奋人心的,是值得称颂的。)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这句话中的“她”体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之情,同时是黄土高原养育了这里的后生们,是黄土高原孕育了这种民间舞蹈艺术,所以“她”也是对黄土高原的赞美)

  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排比、对比的运用增强了壮阔、豪放的气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场面的热烈)

  ……

  所有学生的情感都在升腾,思维都在驰骋。趁着学生的思维还在作者的心宇中驰骋,趁着学生的思想还在与作者对话和交融,再次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录像,趁着这种激情去朗读课文,使学生达到文本与思想的统一,朗读与感情的融合。我评价说:“同学们的体味和顿悟已经把文章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尽管某些方面有失偏颇,但更多的是有独到的见地,有的甚至比老师分析、理解得还要深刻。”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有个学生说得颇含韵味和哲理:“好一个安塞腰鼓,痛快了我们的情绪,蓬勃了我们的想像力!”博得同学们的喝彩和掌声。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