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 篇4

《人有两个宝》教学反思 篇4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小养成用手用脑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识写汉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投影片、词语、准备书上的插图和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

  2、里面有两个生字,会读吗?(出示卡片)指名读

  3、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出示词:两个宝)这里的“个”和刚才读的“个”读音有何不同?“个”单独一个字读第四声,但在这个词中读轻声,要读得短而轻(领读——指名读)

  4、词读好了,谁能把课题读好?(指名读——齐读)

  5、读了之后,你想知道什么呢?

  6、小朋友们,你们真爱思考,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注意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

  2、刚才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这些字宝宝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跳出来考考大家了,你们能接受考验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正音——齐读

  3、大家读得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些大苹果,你看,这些苹果又大又红,想要吗?但这些大苹果都有一个词,谁能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大苹果就归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在小组里互相练习一下。(小组练习——谁来摘一摘这些大苹果?)

  4、字词都读好了,相信我们再去读课文,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

  再读课文 

  5、(出示课文)每行后面都有一个标点符号,像个小蝌蚪的叫逗号,像个小圆圈的是句号。看到句号就是一句话,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指名分句读(正音,指导)——指名读全文——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出示第一句:什么样的东西才能称为宝?

  是啊,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宝。人有哪两个宝呢?

  2、双手和大脑,这两个都是我们的宝啊!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3、瞧,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宝贝——手(师伸出手,)我们来认识一下手,这里是手心,手背,手掌。

  4、手会干什么呢?(出示:   双手会做工)谁来读?

  5、手的作用可大了。老师的手可以改作业,写字,把教师布置的很漂亮,你的手会赶什么呢?

  6、(看图)瞧,这些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呢?(练习说话:有的……有的……还有的……)

  7、   

  人还有一个宝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出示图)看,图上的小朋友在这些事情的时候,回想些什么呢?(练习说完整的话:做模型的同学会想……,弹琴的小朋友会想……)

  8、脑指挥手做工,手实现脑的想法,这两个宝的用处可真大呀!谁来把这句话读读?

  9、这两个宝这么好,我们该怎么用呢?(出示最后一句话)自己读一读你有什么问题吗?

  让学生拼图来理解用手,用脑和创造。

  1老师给大家三个图形,请大家只用手,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在纸上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

  2、下面请同学只用大脑思考,想好自己要拼什么图案,但不许动手。 停,大家发现了什么?

  3、好,我们现在既用手又用脑,在纸上拼一拼(欣赏学生的作品)小朋友,你们通过用手又用脑,拼出了与别人不同的图案,这就叫做——生答

  对,陶行知爷爷说得好,“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手脑全都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刚才,我们用手又用脑终于解决了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现在的心情吗?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此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吧!

  四、学习生字  人    个

  (1)读一读     (2)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比较异同点  (3)说笔顺,书空(4)范写,生描红、练习写

  反思与建构: 

  一、发挥小班特色,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这是学生上完拼音,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针对学生拼音能力不够均衡这一特点,我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自己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然后请小组长把事先准备好的生字卡片拿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卡片,注意纠正组员的错音。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组长和组员的错误。提醒学生读时声音不能太大,不能影响别的组。然后老师检查小组读词情况,集体纠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读词儿,指导学生把词儿连读,再读课文,提出要求,把句子读连贯,读通顺,最后指名读课文,正音。若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会养成,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会提高。

  二、改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的研究的过程”。那么用什么启发?讨论、探究、研究什么?——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再是老师发问学生被动作答,教师始终以一个组织、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开始时,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将学生的疑问集中归纳为“人有哪两个宝?”、“为什么说它们是宝?”、“用这两个宝能做什么呢?”三个有效性问题,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读课文时十分认真。接下来教师再将问题逐个提出,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互相间的合作、探究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渐次将课堂教学推向深入。当然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简短的小结适时地传递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认识。此外,学生每次读过课文后,教师都组织学生展开互相间的评价,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一年级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具体、形象、直观的东西,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不再是索然无味的解释,而是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沟通。如让学生说说“双手会……”、“自己做事时大脑会想些什么?”、并让学生动手去拼一拼,去想一想,来体会:“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并展示自己的创造作品,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这几个问题都以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基本点,强调学生主体的感受与体验,帮学生具体化、个性化地来理解感悟课文,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