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纪律讲规矩”是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向与目标,也是广大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一名党员,守纪律,就是对法律法规、政策原则、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的履行和坚守。而讲规矩,则是为推动宜宾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发展,党员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和制度。因此,“守纪律讲规矩”是每一名党员必须坚持的政治操守。
“守纪律”是党员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党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只有严明纪律,我们党才能团结各种力量,战胜各种困难,推进事业发展。如果党的纪律成为摆设,就会形成“一人违纪,众人随之”的“破窗效应”。因此,党员必须强化纪律意识、增强纪律约束。遵守工作纪律,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勇于担当,对违反原则的事情说不,争当先进、行为示范;遵守生活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去的场所不去,不该交的朋友不交;遵守廉洁纪律,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市委十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规定,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严格按制度程序办事,以制度管人管事,依法执教,从严执教,做一名守纪律的干部教育工作者。
“讲规矩”是党员干事创业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讲规矩,熟知规矩,遵守规矩是基本前提。一个团队没有了规矩,就会步调不一,一盘散沙;一项工作没有了规矩,就难以实施,事倍功半;一个社会没有了规矩,就会失去秩序,陷入混乱。“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的这些要求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遵循。但是,讲规矩不意味着墨守成规、束手束脚,讲规矩与创新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作为党员,就要在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满足新形势下对党员的新要求。
党员要做“守纪律讲规矩”的表率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准确把握纪律和规矩执行的各种要求、标准和尺度,以更有实效的行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一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要随时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带头在政治上守纪律、讲规矩。二是做守纪律的“带头人”。坚持用党的纪律约束和规范言行举止,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把好纪律约束关、言行规范关、生活情趣关,自觉净化“工作圈”、“生活圈”、“娱乐圈”,树牢党员良好形象。三是做讲规矩的“代言人”。要认真学习《党章》《准则》《条例》,深刻领会系列讲话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把讲话精神融入到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努力将“守纪律讲规矩”转化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
干成事是干事的最终目标,也是履职尽责的根本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的要求,鲜明“干成事”的目标导向,把蕴藏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中想干事的积极性、会干事的创造性,及时地引导到为推动四川“两个跨越”而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去,实干见实效、干事干成事,努力在务实功求实效中推动事业发展。
干成事是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收获。干成事,是想干事与会干事的综合反映。邓小平同志曾讲过,“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干事必须干成,不成等于没干。只有把想干的事干成、会干的事干好,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正处在向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冲刺的关键时期。离成功越近,往往面临的挑战就越大、困难就越多。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 “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的理念,勇于担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始终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把智慧凝聚在“干成事”上,把力气倾注在“干成事”上,用“干成事”的目标导向来推动发展进程、激活创新动力、实现群众利益,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干成事要成在推动转型发展上。发展是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不好,更好地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就无法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便难以体现。全省上下务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坚决搞好“三去一降一补”;要落实好“项目年”的部署,着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重点项目工程,积极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为四川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干成事要成在推进改革创新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自我革新的勇气,勇于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创新,争当改革促进派、改革实干家,切实拿起思想解放的武器,破除旧的思想束缚,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以创造性工作开创发展新局面。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扎实抓好省委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落实,继续研究制定一批突破性改革措施,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干成事要成在保障改善民生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发展、干成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造福全川人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丽新生活,持之以恒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大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尽心抓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资金、项目、资源等聚焦“四大片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古语云,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既说明成事之艰难,更说明成事之可贵。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坚持把干成事作为干事的最终目标,谋事业、抓工作做到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使虚劲、不务虚功,就能在践行“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的要求中,成就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事业。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榜样的力量。确立什么样的典型,就明确什么样的标准;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就体现什么样的导向。“把一生都献给党”的冯理达、“巴山红叶”王瑛、“当代雷锋”郭明义、“泥腿子干部”余留芬、“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莲……“榜样”里的榜样,亮如明烛,灿若星斗,不仅成为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形象的生动写照,也为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照镜子、正衣冠”的参照。
很多例子都在证明着虽然好榜样能够触动我们的人性,但是坏榜样却往往要更具诱惑力,更具杀伤性,也似乎更能迎合人性的弱点。因为“人们更愿模仿在社会中最易成功且获利最大的行为,而不会模仿看似动人而实际会吃亏的行为”。但究其本性来说,坏榜样永远不为人齿,永远不为社会所容。贪污腐败、好大喜功、铺张浪费、公款吃喝,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的坏榜样,坚决不能学习。这些坏榜样,必将腐蚀党的肌体、损毁党的形象、败坏党的声誉。相比而言,好榜样的树立虽非“一日之寒”,但其影响无穷。好榜样的力量已成为社会的正能量,成为人们心中的信念坚持,犹如暗夜里的明灯,激励人们前行。
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找对自己的榜样,做好榜样的“粉丝”,贵在知行统一,重在身体力行。学习榜样,广大党员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镜鉴,深入查摆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问题和不足。向榜样看齐,就要有不怕困难、坚定实干的决心,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同志应该深深懂得群众生活的不容易,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没有深入钻研,有时在工作上甚至产生惰性,有松劲情绪,遇到困难就退缩,踏实干事的激情不够。因此,党员干部只有永不停步地干好自己的工作,要诚心诚意踏实干事,做到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得到群众的认可。 其次是要
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群众尊称我们为父母官,我们不能当老子;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不能当不孝之子;群众工作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不能当败家子 。我们党员干部不要把资金关在牢笼中当“官“,要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的疾苦,要做到群众工作无小事,要成为最接地气的干部。
三是要无私心,无私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一日三省吾身”,要坚决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思想,经常清理思路,清除杂念,清醒头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明晰公权与私利的警戒线,纪律与法律的高压线,要管住自己的思想、身体、行为,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要找对自己的榜样,并向他们看齐。雷锋、焦裕禄、杨善洲、吴仁宝、郭明义、牛玉儒等,这些榜样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为官”,榜样的模范事迹之所以能够传遍神州大地,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强烈的震撼,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党员干部必须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上。只有做到了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把手中的权力当责任,把组织和人民的信任作动力,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