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文 题 目 完 成 时 间 课 程 名 称 院 系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主 讲 教 师
成绩评定 批阅老师
我眼中的孙中山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是谁?曾经迷惘,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前行。
是谁?曾经伤势,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民主革命多做一件事。
是他,孙中山。仺海横流,他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他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他是中国民主道路上的先行者。
跌宕起伏的一生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幼年时爱听老人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1883-1886年,孙中山继续求学于香港拔萃书室、域多利书院。毕业后,他先进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习,后来转入香港西医书院(这所学校后来并入香港大学〕学医。在校期间,他不但努力攻
读医学,而且还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892年7月,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曾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术精明,而且对贫穷病人免费治疗,因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被置之不理。同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清政府将他作为重要国事犯到处悬重赏通缉。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 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使馆诱捕后经他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营救脱险。1905年 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有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2月的钦州起义、4月的河口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以及1911年4月27日(阴历3月29日)的黄花冈起义,加上1895年的广州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闻讯,立即在欧美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各国的支持,并于同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和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以自代。3月8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解职。
袁世凯上台后,逐步实现其变共和为专制的阴谋。1913年3月20日,他派 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 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发动了二 次革命,江西、南京、上海、四川
等地先后起兵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涣散, 在袁军的进攻下,不到两个月先后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日本。1914年7月,他在东京成立中华 革命党,被推举为总理,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同年12月,袁世凯不顾全 国人民的反对,公然称帝。12月25日,爱国将领蔡锷首先在云南举起了讨袁护 国的旗帜,各省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了帝制,在举国人民的唾骂中一命 呜呼。 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各派军阀割据混 战的动乱局面。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后,孙中山 立即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 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上, 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军政府 成立后,滇、桂军阀通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 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 职,离粤赴沪。自此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 上海完成了《孙文学说》、《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等箸述。 为了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力量,1919年10 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 五四”运动已经爆发。1920年10月,在孙中山的督促下,陈炯明率粤军攻克 广州。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新护法军政府。1921年 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二次护法运动又告失败。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
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 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终因积劳病剧,于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革命不是排除满民
一九O五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夕,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热烈讨论给革命组织起个什么名称较奸。当时有人提出:
「这次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廷政府,建议革命组织的名称定为『对满同盟会』。」
孙中山当即表示反对。他说:「我们主张革命,志在反对清廷压迫人,并不是反对满族民众。相反,如果满族人士中有志愿投身革命的,我们也应该热烈欢迎。」
孙中山团结各族人民的正确思想立即为广大同志所接受,并且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革民军攻占南京时,复辟头子张勋的「辫子军」被迁走了,原驻扎在前明皇城内的旗兵也逃跑了,却留下了八千多贫苦的满民和失散的旗人官兵的家属。他们无家可归,生活无着,妇女因为担心遭革命军侮辱,甚至投井自杀。革命军进城时,这些满民的衣襟上,都挂着写有「顺民」字样的白布条。他们又冻又饿,哆哆嗦嗦地挤在旧都督署门外,等待处置。
革命军巡视见到这种现象,立即找地方收容,并开粮仓救济。后来又设立旗民生计处,教导这些满民学习生产技术,使他们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孙中山知道这些情况后,十分高兴。他说:「我们本来就只是排除皇帝,不是排除满民。诸位这样做,好极了。」
一九二一年二月十二日,清帝宣布退位。二月二十三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即布告全国说:「眼下中华民国已完全统一矣。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 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合衷共济……以营私为无利,以公益为当谋,增国之荣光,造民之幸福。」
严禁刑讯
一天,孙中山正在广州大本营办公,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痛苦叫喊的声音,觉得很奇怪,连忙派副官去察看究竟。原来,是大本营的人正在对一个间谍嫌疑犯行刑审讯。孙中山马上吩咐把嫌疑犯带
到办公室,单独和他谈话,耐心地教育他。接着,又告诫审讯者今后不得依靠刑讯寻求口供,如违反,定要严肃查处。
那个嫌疑犯深受感动,坦白交待了自己就是北洋军派来的间谍。他当场表示要弃暗投明,投身革命。后来,他果然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好同志。
孙中山所以要严禁刑讯,据他回忆说:「少时曾在广东长洲行营,目睹刑讯及斩杀罪犯,极天下之残酷,于是大悟清吏以杀人为升官手段,所谓以人血染红顶也,从此遂立志革命。」
正是基于此一思想,孙中山于一九一二年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即向内务、司法两部下达禁止刑讯令:「…… 本总统提倡人道,注重民生,……对于亡清虐政,曾声其罪状,布告中外人士,而于刑讯一端,尤深恶痛绝,中夜以思,情逾剥肤。今者光复大业,串告成功……。当肃清吏治,休养民生,荡涤烦苛,咸与更始。……」
「一概不准刑讯,鞫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
接着,孙中山又向内务、司法两部下达禁止体罚令,坚决革除体罚。
禁呼万岁
一九二一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俊,偶尔上街,凡所经过的地方,常听见路人向他高喊:「大总统万岁!」
孙中山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总统府就对秘书说:「封建专制已经推翻,但还是有人喊 『万岁』,很不适当。」
机要人员向他报告:各省都督发来的电文,好几份也有「恭祝大总统万寿无疆」这样的词句。
孙中山听了,马上严肃地说:「封建流毒真深!必须继续肃清!我们已经革除了帝制,难道还要做皇帝吗?对那些凡是祝我『万寿无疆』的,你们应该劝导几句。以后如果再这样,就把原件退回。」
我见到民主了
南京政府成立不久,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来到总统府传达室苦苦哀求:「让我进去吧!我要见见大总统。」
刚好,总统府侍从队长郭汉章走过,便问:「什么事?」传达室的人说:「老人要见大总统。我问他有什么公事,他说没有。我又问他有没有什么意见书提出,他说也没有。大总统公事忙得很,哪有工夫接见他呢?我向老人解释了好一会,可是他还是不肯走。」
原来,老人姓肖,是塩商,听说南京政府成立了,特地从扬州专程赶来,想瞻仰大总统的丰釆。郭汉章见是如此,便对老人说:「请你等一等,我去报告。」
郭汉章向孙中山汇报了情况。孙中山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说:「好,你请他进来,我很愿意会见他。」
郭汉章扶着老人走到孙中山面前,介绍说:「这就是大总统。」 孙中山含笑起立,表示欢迎。正要和他握手,老人却放下手杖跪下,要行从前拜见皇帝的三跪九叩之礼。
孙中山慌忙扶他起来,亲切得告诉他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为全国民众服务。」
老人问:「总统若是离了职呢?」
孙中山说:「总统离职以后,和国民一样。」
老人告辞时,孙中山送到办公室门口,吩咐侍从队长派车把老人送回旅店。
老人高兴极了,回到旅店后,逢人便笑着说:「大总统一点也不像从前的皇帝,待人可亲热啊!今天,我可见到『民主』了。」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学主张:“知难行易”。
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眼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
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 ,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
“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
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我认为孙先生革命,夺权不为掌权,掌权不为弄权。所以,我说前无古人,到今天还是后无来者。唯独孙中山先生是不可玷污、不可以亵渎的。假若中华民族近代没有孙先生,中华民族将愧对世界各个民族。也正因为有孙先生,所以中国人才有一个可以和美国四大总统相媲美的精英。
《走向共和》里边有一个细节,当孙先生北上,由天津坐火车到北京,冯玉祥为了保护孙先生安全,特派卫戍司令鹿钟麟前来接送,鹿钟麟登上车厢,孙先生已经起不来床了,孙先生手往外刚一伸,鹿钟麟往前紧赶几步,半跪下来,必恭必敬,握着孙先生的手。当时天下真是那样,多少杀人如麻的军阀,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孙先生,那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因为这些人都知道孙中山的思想与人格力量,知道孙中山先生真正为了这个民族而奋斗。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象很多站在正面指
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歌颂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赞美他。 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我佩服他。
孙中山先生,他是火,点亮中华民族前进的灯;他是灯,照亮炎黄子孙前进的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