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颐和园的传说故事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

关于颐和园的传说故事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关于颐和园的传说故事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

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

颐和园的有什么经典传说故事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一: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 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 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 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1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 了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 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 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 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 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 (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二: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 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 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 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设五局:

一、荤菜局。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 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仅每 顿要做的粥就有:绿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 烙点心。

五、饽食局。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

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的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关于厨师随 驾伺候的事,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厨师叫谢二,是一位首领太监的弟 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传入宫中效力。他做的烧麦皮薄如纸,馅美可口,特别 受到“老佛爷”赏识。有一次西太后去东陵祭祀,谢二没有随驾,到了东陵西太后 要吃烧麦,吃完后感到味道不对,问是什么缘故,手下人说谢二没随驾,是刘大 做的,结果一怒之下,打了刘大四十大板,并立即传旨命谢二火速赶到了东陵。

在西太后爱吃的菜品中,有一个菜叫“酿豆芽”。这道菜做起来非常费 功夫,必须挑选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将头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细铜丝将 其挖空,然后再将事先用鸡肉或其它佐料调好的馅塞进去,上锅蒸熟。就这一个 菜,十个人做一天也够忙累的。在她爱吃的面食里有一种“小窝头“。其主要原料 有栗子粉、小米面、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枣泥,精心做成 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窝头。寿膳房制作的食品花样繁多,能制点心四百多种,菜品 四千样,各种上等高级食品如燕窝、鱼翅、熊掌等应有尽有。 西太后用膳每天有固定时间,一般早膳六点,午膳十二点,晚膳下午 六点。另外还有晚点。传膳前,各局将做好的菜食一律装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 几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黄色的绘有二龙戏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一个用锡 制成的底座,座内装有热水,外包

棉垫,能保温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西太后 在乐寿堂用膳,乐寿堂离寿膳房一百多米,每次进膳前,乐寿堂正厅内临时用几 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餐桌。只有当首领太监发出“传膳”时,所有的膳食才能从寿膳 房向乐寿堂运送。传膳时,膳房学徒的小太监有几百人之多。当传膳太监传旨开 膳时,小太监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监和首领太监领着这些小 太监依次而入,再由内侍太监把菜食放在膳桌上。这时总管太监李莲英用银筷子 试尝,他认为安全可靠后才请皇太后用膳。西太后每天的膳食费一百两白银,比 乾隆规定的六十两还高。在当时,一百两白银可买大米一万二千斤。按当时一般 农民的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三:天地一家春 “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四十中景的一景,建筑得朴素典雅。一八六 O年火烧圆明同时,巳被英、法联军全部烧毁了。奇怪的是在今天颐和园的仁寿 殿。乐寿堂等处的消防铜缸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大印,这些缸都铸于清朝光绪年间,离火烧圆明固已经有几十年了。圆明园四十景,可纪念可追忆的地方 太多了,为什么对“天地一家春”念念不忘呢这里面也有慈核的一段故事。

慈禧进宫时地位被微,开始只封了一个兰贵人,可后来声名越来越显 赫,当政四十多年,这些都是从“天地一家眷”开始的。 原来这“天地一家春”是慈禧进宫初期的住所,咸丰皇帝初次看上兰贵 人既是在这里。当时,咸丰正带着臣在圆明园里闲逛,慈用重金买通了皇帝 的跟班太监,有意把皇上往“天地一家春”引,慈禧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和好感, 也特意轻装谈抹,倚着雕栏,唱着江南小曲“艳阳天”。由于唱得非常动听.常居 深宫的皇帝入了谜,乖乖地落到了兰贵人的美人计。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兰贵人 就开始了步步高升的日子,懿嫔、懿贵妃,荣华富贵全都有了,在生了太子以后, 更是一步登天。咸丰帝死后,她就当上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天地一家春”是慈 禧太后的发样地。

在光绪年间,重娃清筋园时,慈禧本想在园子里再建一座“天地一家 春”,并让工部找来了当年的图样。可是当时国力实在太空虚,再

也拿不出许多 银两丁。可她又忘不了对“天地一冢春”的思念之绪,就心生一计,在匠人们铸造 防火缸的时侯,她特意下了一道懿旨,在每个铜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大 印,并把它们摆在了自己的住室乐寿堂及勤政的仁寿殿。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四:宫女的传说 有的书上说,长廊是乾隆为他母亲观赏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

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他酷爱园林艺术,又对母亲非常孝顺乾隆十五 年,为了给母亲办六十大寿,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园,在翁 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此后,改翁山为万寿山。乾隆的母亲常在园中游览赏景。

为了让母亲游圆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 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 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 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 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 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 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 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 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颐和园的历史事件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 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光绪十六年(10),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右侧建一小型发电厂,称“颐和 园电灯公所”,供给颐和园电灯照明。该所与城内“西苑电灯公所”同为北京最早 的发电设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苑、颐和园电灯公所 两套发电机组及电灯设备均被毁坏。1902年,清筹银12.49万两重修西苑与 颐和园两处电力设施。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苑电灯公所恢复发电;同年五月, 电灯重新在颐和园亮了起来。

光绪二十四年(18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 殿召见康有为,命康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 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 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八月初 四日(9月19 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 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在变法期间(6月至9月间),慈禧一直住在 颐和园。颐和园成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准备政变的中枢。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 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首先侵占 颐和园。以后,日、英、意军又相继占据。颐和园在被占期间,所存珍宝被侵略 者抢掠一空,不少建筑再遭焚毁。 1914年,颐和园曾作为溥仪私产对外开放。

1927年6月2日,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终年 50岁。

1928年南京国民内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为国家公园正式对外开 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