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鞅变法 1.背景
⑴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春秋)和推广(战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⑵政治上,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 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战国时期封建制形成
⑶军事上,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 ⑷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指导思想 ⑸秦国统治者受到刺激,决心奋发图强 2.主要改革和变法 ⑴春秋时期
①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②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⑵战国时期
①魏国李悝: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保护农业; 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影响:魏国率先强盛起来 ②楚国吴起
③秦国商鞅:秦国各方面处于落后状态 3.时间:前356年
4.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5.内容
⑴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的原因
生产力低下;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商人, 防止其增加经济实力,勾结诸侯,参与政治,形成割据势力; 避免土地兼并严重,缓和阶级矛盾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统一度量衡
⑵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④普遍推行县制
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⑤“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⑶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6.影响 ⑴积极
1
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⑵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7.成功的原因
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⑵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⑶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⑷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⑴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魏都城:平城 ⑵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⑶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 ⑷冯太后和孝文帝热衷推崇汉文化 ⑸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内容
⑴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 意义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设立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取代了宗主督护制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⑵迁都洛阳 原因
①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经济上,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③军事上,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⑶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影响
⑴北方经济的繁荣和复苏
农业:齐民要术;手工业:青瓷
2
⑵政权封建化的加速,促进了北魏封建化的过程,顺应了历史潮流 ⑶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⑷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⑸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武则天后期)
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农奴制的产生
15世纪末16世纪初,俄罗斯建立,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法律大全》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2.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⑴阻碍俄国经济发展,引发阶级矛盾及社会危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⑵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⑶新思潮的涌动 ①十二月党人起义
②守旧派:改良;改革派:解放农奴,要赎金;激进派: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 ⑷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直接原因 影响
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俄国统治者从昏睡中清醒过来 3.“二一九法令” ⑴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②农民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③农民由村社管理 ⑵作用
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⑶性质
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⑷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
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
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③欺骗性
改革后不久,广大农民就发觉自己上当受骗,纷纷举行暴动 4.影响
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表现
⑴农业:俄国的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增加,农村社会分化加剧, 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⑵工业: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工业的发展, 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⑶加紧侵略中国活动
3
⑷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局限性
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平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6.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⑴内容
①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②司法制度: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实行公开审判
③军事: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④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⑵影响
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7.民粹派
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评价: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主观愿望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
八、日本明治维新 1.德川幕府
⑴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
⑵藩的首领大名(大地主)听命于将军
⑶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⑷家臣即武士 ⑸农民为领主耕种 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
天皇→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 ⑺推行锁国政策 ⑻大商人:三井
⑼1837年,大阪起义,大盐平八郎 2.黑船事件
⑴1853年,美国人佩里
⑵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
⑶给予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置租界,议定关税制度 3.尊王攘夷 ⑴暗杀井伊直弼
⑵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⑶1863年,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 ⑷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 4.倒幕运动
⑴倒幕派: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岩仓具视 ⑵1866年5月,倒幕运动开始
4
⑶幕府为了维持统治,准备向法国贷款购买武器装备 5.戊辰战争
⑴1868年1月,鸟羽、伏见战役 ⑵宣布废除幕府苛政、减半当年租税 ⑶江户改名为东京,改元“明治” 6.改革内容
⑴“废藩置县”,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⑵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⑷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⑸推行“殖产兴业”
⑹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三菱) ⑺倡导“文明开化”
⑻建立新军队,称为“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 7.1889年日本宪法
⑴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日本政府第一任内阁首相 ⑵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⑶内容
①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前者由皇族和华族组成,后者由纳税人选举产生 ②设立内阁和枢密院,三权分立,内阁是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 枢密院是最高顾问,是最高决策机关 8.影响
⑴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化的进程, 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成为日本发展的转折点 ⑵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了灾难 9.对外扩张
⑴1872年,渗透到日本和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琉球群岛 ⑵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开放釜山等通商口岸,获得领事裁判权和驻兵权
⑶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九、戊戌变法 1.背景
⑴《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侵略方式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表现:争做债主,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和银行 ②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表现:由直接割地转为瓜分领土,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⑵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①原因
5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要偿还外债,各地连续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②措施
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征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③影响
遭到了官员的抵制,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 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①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上海裕晋纱厂,苏州苏纶纱厂) ②问题
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随时都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民族工业还面临着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 ③影响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改善社会环境,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2.兴起
⑴早期改良思潮
①产生: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③主张
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文化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④影响
成为变法运动维新兴起的前奏,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 ⑵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①第一次上书
1888年,他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②理论准备
社会发展三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 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③思想特点: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④评价
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孔子旗号为号召,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一登场就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 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6
⑶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①公车上书
1895年4月,举人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②《中外纪闻》
北京、上海、湖南、天津,宣传变法主张,争取更多支持 ③强学会
1895年8月,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得到了官员的支持,引起了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官员的关注 ⑷其他代表人物 ①梁启超
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利弊》, 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政治、文教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②谭嗣同
在湖南创办《湘报》,创办时务学堂,发表《仁学》,
主张变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念,体现民主革命思想 ③严复
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
主张变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 ⑸作用
①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
②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此时已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③涌现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领袖人物 ④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
⑴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①瓜分狂潮
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大连, 法国:广州,英国:“新界”九龙半岛、威海卫 ②从理论宣传转为政治实践 上书:《上清帝第六书》
呈书:《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1689年彼得大帝) 保国会: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⑵百日维新
①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②内容
政治上,鼓励上书言事,给予平民参政议政的权力, 取消旗人特权,引起满族人的不满 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文教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 军事上,建新式军队
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君主立宪),设立制度局 ③进步性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
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戊戌政变
⑴新旧势力的交锋
①背景:新政措施的推行 ②代表人物:光绪帝,慈禧 ③光绪帝措施
将礼部的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全部革职,谭嗣同等人被封为“军机四卿”, 想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 希望争取得到美、英、日等列强对维新变法的支持,但没有结果 ④慈禧措施
解除了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训政 ⑵百日维新的失败 ①导火索
谭嗣同带着密谕拜访袁世凯,光绪帝接见了伊藤博文 ②过程
慈禧“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⑶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实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变法采取的方式手段错误
③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⑷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国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