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生物必修3 第2章 第1节(2)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 第2章 第1节(2)测试题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

目标导航 1.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阅读P19)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填内环境成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阅读P19-20)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B.小脑、C.脊髓、D.下丘脑和E.脑干,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高级功能。

(2)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判断正误:

(1)突触小泡和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结构或成分。( ) (2)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

递是单向的。(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5)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答案 (1)× (2)× (3)√ (4)× (5)√ 2.连一连

W区损伤 V区损伤 S区损伤 H区损伤 答案 如图所示

a.不能听懂话 b.不能看懂文字 c.不能写字 d.不能讲话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

2.与突触有关的结构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其内液体 相当于组织液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

3.突触的类型

(1)轴突—树突图示为:—— —⊙—— (2)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 4.突触信号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1)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

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2)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神经递质

(1)本质: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2)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有受体蛋白)。

(3)最终去向:迅速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消耗ATP?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共穿越多少层生物膜?

答案 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并非主动运输,故不需载体蛋白,但需消耗能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跨膜层数为0。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实验分析 (1)刺激b点,电流计发生几次偏转? (2)刺激c点,电流计发生几次偏转? 答案 (1)两 (2)一

解析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尽管ab与bd距离相等,但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只能由c点传到d点,不能传到a点,a点不兴奋,d点可以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3.如图为一反射弧示意图,请思考:

若把2所示的结构切断,刺激断口的哪一侧效应器会作出反应?若把4所示的结构切断,刺激断口的哪一侧效应器会作出反应?

答案 图中1~5依次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若将2切断,则刺激断口的左侧(近中枢侧)时效应器会作出反应。若将4切断,则与2相反。

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问题导析 (1)参照神经节的位置,准确识别感受器为e、效应器为a。 (2)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慢。 (4)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A 一题多变

Ⅰ、Ⅱ放大后如下图,据图判断正误:

(1)电信号到达“1”时,依赖“3”结构中的化学物质传递到Ⅱ,但到达Ⅱ时又转换为电信号。( )

(2)每个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但Ⅰ结构可以有多个,因此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其他神经元的Ⅱ结构构成这种连接。( )

(3)突触的连接方式只有轴突—细胞体型。( ) (4)“3”结构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无关。( )

(5)“6”上能与“3”内物质结合的结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不具有专一性。( ) (6)有较多的“2”存在说明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 答案 (1)√ (2)√ (3)× (4)× (5)× (6)√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结构名称 大脑 脑 小脑 脑干 下丘脑 主要神经中枢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功能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平衡等 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受大脑的控制 2.大脑皮层言语区功能障碍症归纳 中枢名称 书写中枢 (W区) 语言中枢 (S区) 听觉性语言 中枢(H区) 视觉性语言 中枢(V区)

4.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相关生理功能有关的结构依次是什么?

答案 大脑、小脑、脑干。

5.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而婴儿及许多偏瘫患者却不能,其道理何在? 答案 人的大脑能控制排便、排尿等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婴儿由于脑发育尚不完善,许多偏瘫患者则由于大脑相关中枢受伤,从而导致丧失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致使大小便处于“失禁”状态。

2.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 B

解析 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W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故选B。 一题多变 判断正误:

受损后的病症 失写症 (不能写字) 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 听觉性失语 症(不能听懂 别人讲话) 失读症(不能 看懂文字) 病症的症状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谈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 病人可以看懂文字,也能听见别人讲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 病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能听见别人说话,但不懂其含义,病人可以模仿别人说话,但往往是答非所问 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即不能阅读 (1)视觉性语言中枢就是视觉中枢。( )

(2)完成呼吸、排尿、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脑干、脊髓、大脑皮层。( )

(3)残奥会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是视觉中枢。( ) (4)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 ) (5)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 答案 (1)× (2)√ (3)× (4)√ (5)√

1.近年,有人利用肉毒杆菌毒素进行除皱美容,这遭到了部分专家的质疑。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B.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答案 A

解析 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与乙酰胆碱这种递质有关,如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则兴奋传递中断。

2.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 B.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D.当兴奋沿着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答案 C

解析 选项A中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应该是增大的;选项B中③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选项D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是相同的。 3.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不受大脑控制,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大脑强制控制它不颤抖 答案 D

解析 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是脊髓,语言、记忆、思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受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但通过大脑可强制性控制它不颤抖,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4.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 C

解析 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其余三项所述活动均涉及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有直接联系。

5.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的变化。

答案 (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3)内正外负 (4)兴奋 膜电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由图可知B为传入神经,A为感受器。包括痛觉在内的感觉均产生于大脑皮层。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内正外负。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所以在①②间隙注入乙酰胆碱可引起②膜电位变化而产生兴奋。

基础巩固

1.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答案 C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的传递途径是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2.下图为突触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c的释放与b的流动性有关 C.d对c的识别具有特异性

D.若c为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在e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 答案 D

解析 若c为乙酰胆碱,则在e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下列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C.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D.学习和记忆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 D

解析 学习和记忆是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也是神经冲动的传导,所以与脑内神经递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同时还与某些蛋白质合成有关,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结合下面排尿反射的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请写出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人能“憋尿”,但在医院尿检时,也能主动排尿,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主动排尿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是反射吗?________。

(3)上述例子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c→d→e (2)g→h→c→d→e 不是 (3)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解析 从上述探究可以看出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巩固提升

5.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答案 D

6.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B.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像

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答案 C

解析 图乙中,刺激a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脊髓,也就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无感觉。b受损,神经冲动不能传到肌肉,肌肉不能收缩。

7.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有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答案 B

解析 根据突触的结构,a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端与效应器相连接;C项缺少对照组,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项中即使无药物,刺激e点,d处也没有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8.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答案 D

解析 成人和婴幼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幼儿因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排尿次数增多。而无意识排尿,也涉及大脑皮层的功能。 9.图A、B分别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图C为图A中⑥的放大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

(2)图B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____。

(3)图C中兴奋传递方向只能是M→N,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一次兴奋传递完成后,M释放的物质(兴奋性递质)会立即被分解。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作用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感受器 (2)b

(3)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使N(后膜)持续兴奋

解析 由题图A可以看出兴奋的传导方向是从①到②,所以①是感受器。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一旦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很快就会被分解,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发挥作用,即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N持续兴奋。

10.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图。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______(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 无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解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2)M点在静息电位时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变成动作电位,其膜两侧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由图可知,手指皮肤内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经M(传入神经)传入脊髓,再由N(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屈肌和伸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可由b传到c,不能由c传到b,故刺激N点,c处可检测到兴奋,b处检测不到。 走进高考

11.(2014·江苏卷,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A项,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只有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才能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项,由于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D项,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是K的外流。

12.(2014·上海卷,17)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 C

解析 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不作用于突触前膜,故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没有消失,膜电位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故A、D错误;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B错、C正确。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