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港口物流行业分析
一、港口物流行业简介 1、港口物流行业定义
港口物流是指港口集物流、信息流与一体,可提供货物运输、信息配送以及运输、转运、存储、拆装箱、仓储管理、加工、信息处理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在内提供一篮子的综合服务。
随着对外贸易的往来频繁,港口运输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催生了港口物流业。中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港口和物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物流涉及到综合运输,外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水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可以说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服务,而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又为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香港和记黄埔、新加坡港务、丹麦马士基、荷兰铁行渣华等纷纷介入中国港口物流市场,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港口布点与寻求合作。同时,中远、中海、海丰、招商局物流等国内领先的物流和航运企业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把港口作为发展基地,加快构筑面向全球的物流体系。另外,我国东部沿海五大港口群已完成各自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采取客户细分与服务深化的策略。各地方港口建设的“局部最优”,港口物流市场形成了内外资的双重网络格局,国内外港口经营组织的资源整合为我国港口物流市场注入了竞争的活力。我国港口物流从原来“港到港”模式向“门到门”的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变,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向涵盖报关、加工、包装、库存管理、配送、信息服务的综合物流服务延伸,港口物流资源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2、港口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港口分为以下类型:
(1)按港口规模分为特大型港口(年吞吐量>3000万吨)、大型港口(年吞吐量1000~3000万吨)、中型港口(年吞吐量100~1000万吨)及小型港口(年吞吐量<100万吨);
(2)按港口所在地理位置分为海港、河港、湖港及水库港等。
海港是滨海港口的通称,包括筑在海岸边的海岸港和筑在江河入海处的河口港等,前者如中国的大连港、青岛港,后者如中国的上海港、英国的伦敦港、联邦德国的汉堡港等。
河港是位于江河沿岸的港口,是内河运输船舶停泊、编队、补给燃料的基地,也是江河沿岸旅客和货物的集散地。湖港和水库港分别指位于湖岸和水库边的港口;
(3)按用途分为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和避风港。
商港是供商船往来停靠、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港口,具有停靠船舶、上下客货、供应燃料和其它补给以及修理船舶所需的各种设备和条件,是水陆运输的枢纽和货物的集散地,其规模大小通常以吞吐量大小来表示。
军港是专供海军舰艇使用的港口。
渔港供渔船停泊、卸下渔获物和进行补给修理。 工业港是工矿企业专用港口。
避风港是供船舶躲避风浪,亦可由此取得补给、进行小修等。
二、港口物流业分析 1、全国运输业现状
在2008年全球货运量下降4%的背景下,世界运输行业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但我国的货运运输业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实现年货运量244.5亿吨,同比增长9.3%。
根据发改委发布的2009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情况显示,全社会货运量201.72亿吨,同比增长5%,增幅同比回落7.5个百分点。全国铁路日均装车143115车,下降3.2%,其中9月份为149116车,同比下降1.3%,比去年最低的12月份增长17.1%;完成货运量24.46亿吨,下降2.6%;重点物资中,煤炭、
石油、粮食、化肥农药运量分别下降1.8%、3.1%、16.9%和2.6%。公路货运量154.29亿吨,增长6.7%,增幅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水运货运量22.84亿吨,增长2.2%,回落9.5个百分点。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41.56亿吨,增长4.9%;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5.11亿吨,增长4.1%。
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货运结构铁路运输,12.13%公路运输,76.49%水系运输,11.3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参考以上货运结构图,虽然目前水系运输只占11.38%,但随着国家对水运业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水运业地位将显著提升,在整个运输业的中所占的比例也将大大提高。
2、全国水系运输行业现状
根据国统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全国水运货运量不断上升,到2007年实现全国水运货运量28.12亿吨,并保持着平稳快速的正增长。
全国水运货运量统计货运量(亿吨)35302520151050货运量(亿吨)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2008年水运货运量只是在保有量的基础上增长了0.48亿吨,但从行业的整体情况看来,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少的水运业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运价方面,世界经济回暖,国内水运价格小幅波动,国际水运价格总体呈回升态势。9月末,国内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CBFI)为1179.91点,比上月末提高18.64点,比年初下降97.67点。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为2185点,比上月末回落238点,比年初提高1411点。
相比之下,我国水运的价格优势仍然存在,并在未来5年内表现突出。
3、中国港口业发展分析
2007年以来的港口生产延续了近几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2007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2.8亿吨,增长14.8%。其中外贸完成18亿吨,增长13.9%。2007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2亿吨,同比增长22%。
2008年1-12月份我国港口生产经营情况受金融危机风暴的影响,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略有下降。2008年1-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8.83亿吨,同比增长11.4%;2008年1-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26亿吨,同比增长12.5%。
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份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吞吐量(单位:亿吨)7060504030201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9货物集装箱45.639.451.458.8352.851.191.210.80.60.40.20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注:本表所列港口为年货物吞吐量达到6000万吨的沿海港口和5000万吨的内河港口
虽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港口业务尤其是港口国际业务受到重大影响,但2009年1-9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1.19亿吨,同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6.1%;从以上数据看来,我国港口业的发展不仅不会萎缩,反而将有所增长,行业预测2009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约70亿吨。
虽然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0.89亿吨,同比增长-7.8%;但随着第四季度世界经济情势的大幅好转,全年计划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5亿吨,实现同比增长19%。
4、长江干线货运情况分析
长江在全国交通网中是横贯中国中部地区的东西方向的一条主要运输繁忙的干线。2002年长江干线货运量保持大幅增长,完成货运量3.0亿吨,货运周转量795.3亿吨公里;外贸进口量、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齐头并进,均出现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25个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55亿吨,比上年增长12.2%。从运力供给来看,船型标准化和老旧船舶强制报废措施的实施初见成效。2002年长江干线老旧船舶的退出进度按计划进行,中、下游地区普通货船的运力供需逐步趋于平衡,川江地区运力结构性过剩现象有所缓解。集装箱、液体化工品及汽车滚装船运输逐渐显露出较大的发展潜力,运力相对紧缺。
2003年长江干线运输呈现出货运量向经济发达和航运条件较好地区转移的特点。与上年相比,长江干线6个区段中,重庆和湖南两个区段同比下降,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4个区段同比增长,其中江苏区段同比增幅最大。2003年全年完成货运量3.2亿吨,货物周转量完成922.2亿吨公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同比增长17%。货物吞吐量17大货类中有16大货类增长。
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1.6倍、欧洲莱茵河的2.3倍,首次成为世界货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长江干线年货运量、港口货运量(单位:亿吨)14121086420货运量港口货运量7.956.54.83.23.13.5711.139.97.89.171210.15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2008年,长江干线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15亿吨,同比增长10.6%;货运量突破12亿吨,同比增长7.8%;外贸货物吞吐量1.18亿吨,同比增长1.7%;集装箱吞吐量696万吨,同比增长25.7%。三峡船闸货物通过量和断面通过量再创历史新高。长江干线实现统一引航。干线航道实现全线夜航,南浏数字航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航道现代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长航局系统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逾40亿元,完成投资13亿元。征收规费12.3亿元,经营性收入38亿元。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江航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到2008年底,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12亿吨,是1978年的29倍,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2倍、欧洲莱茵河的3 倍,成为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长江干线规模以上港口吞吐量达到10.15亿吨,是1978年的13倍,南京、苏州、南通跻身亿吨大港行列;长江省际运输船舶运力达3412万吨,是1978年的17倍;长航局系统完
成建设投资160亿元,是1949-1978年投资总和的6.5倍;23个干线港口全部下放,15个一类水运口岸相继开放,长江航运跨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长江干线亿吨大港货物吞吐量(单位:亿吨)2.521.51.081.1210.50南京港
据中国港口网数据显示,2008年,长江干线三个亿吨大港苏州港、南通港、南京港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2.07亿吨、1.34亿吨、1.12亿吨,各自较2007年增长12.8%、8.3%和3.6%。在三个亿吨大港中,苏州港和南京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出现下滑,分别增长-1.5%、-2.5%,内贸货物吞吐量则各增长17.7%和4.1%,南通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则大幅增长22.2%,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长5.8%。
2007年2008年1.342.071.841.24南通港
数据来源:中国港口网
苏州港第二部分 木材市场分析
一、国际木材市场状况
1、国际木材市场主要特征 1)森林面积逐年减少
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积为34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7%。世界森林分布很不均匀,全球60%的森林集中在不发达地区。其中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的森林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一半以上。近 50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世界森林面积不断缩小。1950年,世界人均森林面积达到1.6公顷,目前世界人均森林面积下降到0.6公顷。
2)林业生产量不断增加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林业生产一直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燃料木料产量增加最为显著,增幅达到56%;其次是造纸木材,增幅为36%;锯木产量虽然不及上述两项,但也上升了21%。与此同时,世界木材消费量每年递增1.3%。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木材消费量增加迅速,其占全球的消费比例已从70年代的14%上升到目前的27%。
主要进出口国所占份额较大
美国、 德国和法国既是世界上主要的林产品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林产品进口国。加拿大和美国的林产品出口占全球林产品出口的31%。如果加上芬兰,瑞典和德国,这5个国家的林产品出口就占到全球林产品卖方市场的一半以上。世界上林产品进口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德国、中国、英国和法国。这5个国家的林产品进口量差不多占全球进口量的一半。
2、国际林产品贸易状况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和建筑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林产品的消费量日益增加,林产品需求的增长与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所引起的林产品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各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和森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使得世界林产品贸易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1980年以来,虽然世界林产品贸易额波动变化,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林产品贸易额达到2362.17亿美元,是1980年563.71亿美元的4.19倍。1980—2005年间,世界林产品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5.90%。目前世界林产品贸易额达到1350亿美元,占全球农产品贸易额的30%,约相当于全球出口总额的3%。
世界主要林产品贸易国大都位于美洲、亚洲和欧洲。下表反映了世界林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地理分布。
世界林产品进口贸易的地理分布
排 名 第一名 第二名 1980 日本 美国 1985 美国 日本 1990 美国 德国 1995 美国 日本 2000 美国 日本 2005 美国 德国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前五位份额
德国 英国 法国 59.00% 英国 德国 法国 57.36% 日本 英国 法国 54.80% 德国 英国 法国 47.75% 德国 英国 中国 43.17% 中国 英国 法国 42.25% 世界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地理分布
排 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前五位份额 1980 加拿大 美国 瑞典 芬兰 德国 63.21% 1985 加拿大 美国 瑞典 芬兰 德国 64.77% 1990 加拿大 美国 德国 芬兰 瑞典 58.38% 1995 加拿大 美国 德国 芬兰 瑞典 53.89% 2000 加拿大 每股 德国 芬兰 法国 49.32% 2005 加拿大 德国 美国 瑞典 芬兰 45.44%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世界排名第五位的林产品进、出口国家占世界244个国家和地区林产品进、出口总额的份额分别为42.25%和45.44%,贸易集中度很高。
3、国际木材市场原木供需状况 1)原木生产状况
世界工业原木2003年生产量为15.87亿立方米,比1995年增加5%。从各产地来看,北美变化不大,亚洲减产14%,相比之下,俄罗斯增加47%,大洋洲增加24%,南美和欧洲各增加15%。亚洲原木减产主要受马来西亚减产49%的影响。
目前各地区原木生产比重为:北美38%、亚洲14%、俄罗斯8%、欧洲23%;欧洲和俄罗斯合计占31%,低于北美所占比重。
各地区原木生产比重亚洲, 14%俄罗斯, 8%欧洲, 23%北美, 38%北美亚洲俄罗斯其他, 17%欧洲其他
原木主要生产国依次为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和中国。1995年中国原木产量排在第三位,俄罗斯为第五位,但2003年中国和俄罗斯置换了位置,下降到第五位。
这些变化原因主要有:环境问题的影响,北美主要对老龄原生林、亚洲主要对热带林采取了限伐或禁伐措施;欧洲木材生产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俄罗斯扩大租赁采伐等。不过东南亚(尤其是印尼)及俄罗斯,除这些统计数字以外,还存在着森林的违法采伐。
2)原木出口状况
世界工业原木2003年总出口量为1.143亿立方米,比1995年减少9%。各国的出口情况为:俄罗斯因生产量增加出口量达到3740万立方米,占世界原木总出口量的33%;其次是美国,为1030万立方米,占世界9%;新西兰占7%,居世界第三位(1995年是奥地利)。1995年美国原木出口量为2100万立方米,居世界首位,但2003年俄罗斯原木出口量远远超过了美国,达到3740万立方米。
欧洲主要的原木出口国为德国、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些国家合计出口量为1170万立方米,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0%。
3)原木进口状况
世界工业原木2003年总进口量为1.187亿立方米,比1995年减少13%。中国原木进口量为2700万立方米,已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尤其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木达到1420万立方米,占俄罗斯出口量的38%。各国的占有率顺序为:中国占世界原木进口量的23%,芬兰占11%,日本占11%。
各地区原木进口量比重其他国家,55%中国, 23%芬兰, 11%中国日本芬兰日本, 11%其他国家
欧洲主要的原木进口国有芬兰、瑞典、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挪威、德国和法国,这些国家合计进口量为4460万立方米,占世界38%,占俄罗斯出口量的37%。
二、我国木材市场状况
1、我国木材资源状况
中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国内主要木材产地为:东北、云南、广西和海南。总体看来,中国木材供需缺口巨大:2006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木材供需缺口2亿立方米,2015 年缺口将扩大到3亿立方米左右。
2、我国林产品贸易状况
2000年中国林产品进口总额已达106.48亿美元,而出口总额为76.06亿美元,逆差达30.42亿美元。2003年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为32.66亿美元,比2002年扩大了9.37亿美元。2004年林产品贸易逆差为3.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3亿美元。2005年林产品贸易出口首次实现顺差,但中国木材供需缺口仍达1—1.5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匮乏和木材供需缺口大决定了中国林产品贸易属于单向补缺型贸易。
2006年,我国林业产业继续呈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0652.2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25.9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8.11%、49.10%和20.82%。木材、锯材、人造板、木制家具、木浆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同年,林业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7.81亿美元,比2005年减少32.41%,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1.12%。全年林业利用外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项目数量增加,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缩小;二是外资投向集中,主要集中于木材加工业和营造林业,两项总计占林业利用外资总金额的72.71%;三是区域集中度高,8省(自治区)利用外资总金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91.68%。
3、我国木材进口状况
目前,林产品已成为当前中国最主要的进口商品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原木、锯材、胶合板、纸浆及纸等林产品进口持续高速增长,1991—1997年中国林产品进口总额由原来的世界第7位升至世界第3位,其中林产品进口总额增长了173.7%,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后,中国林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逐年增加。1998年,进口数量达到482万立方米,进口金额达到6亿美元,自从1999年国家对原木、锯材及木浆等实行零关税及减少林产品进口管制的政策后,使林产品进口连年迅猛增加。1999年、2000年和2001年进口数量增长幅度分别为55.47%、20.50%、19.28%,2002年,进口数量到达243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4.31%,进口金额为2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24%。到2004年,进口额为16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7%。目前,林产品进口用汇已成为中国继进口石油、初级形态塑料等产品之后的少数
几个用汇大户。
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地为北美、欧洲、俄罗斯、东南亚和非洲。
2007年我国总共进口原木3709.08万立方米,同比2006年的3215.29万立方米增长15. 36%,其中针叶原木、阔叶原木增幅分别为17.81%和11.48%。进口原木总价值为53.51万美元,同比2006年的39.29万美元增长36.17%。其中针叶原木、阔叶原木进口价值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0.02%和39.2%。2007年,我国进口原木进口单价为每立方米144.26美元,同比2006年的122.21美元,提高了18.04%。(其中,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原木进口量大幅下滑,2008年仅有2957万立方米)下图反映了我国历年原木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变化。
我国原木进口量(单位:万立方米)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050010001500200025002957300035004000
1686243325462632293732153709我国原木进口额示意图(单位:亿美元)60504030201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4、我国木材流通销售状况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木材市场的流通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供求局面。尽管流通形式千变万化,流通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各异,但木材产品具体的买卖操作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渠道:
✓ 国有木材公司(集团)和大中型专业(或综合)木材市场(或称建材市
场)的大量出现,形成了辐射某些地区、甚至辐射全国乃至跨国经营的木材及其制品的营销网络;
✓ 国有林区或集体林区的木材公司直接经销本地按计划限额采伐的木材
及其加工制品;
✓ 多家木材经营企业联营,直接对国家基建工程项目进行木材代理配送。 ✓ 不可忽视的个体经营者,直接深入林区购材,然后转入销区卖出; ✓ 各种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主营项目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公司(或
单位),在进口木材放开的形势下,小批量、多批次、利用集装箱形式进口木材,转而参与经销;
✓ 原有一些国家林业单位,在“天保”工程实施后,转而与境外木材企业
合作,进口木材、经加工后再转道出口; ✓ 边境贸易,如中老、中越、中缅的边贸木材进口; 下图列出了我国主要木材进口口岸和大型木材交易市场。
我国主要木材进口口岸
二连浩特宁波满洲里我国主要木材进口口岸大连张家港绥芬河
我国大型木材交易市场
上海福人木材市场嘉善国际木材市场山东德州木材市场我国大型木材交易市场绥芬河口岸木材市场鱼珠国际木材市场东莞兴业木材市场
5、我国木材市场存在的问题 (1)木材供需缺口较大
我国是一个人均占有森林(木材)资源很少的国家,2006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木材供需缺口2亿立方米,2015 年缺口将扩大到3亿立方米左右。巨大的供需缺口将是摆在我国木材市场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2)对进口木材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
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以及国内木材资源的匮乏使得对于进口木材的依赖程度逐年上升。目前国产木材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木材缺口的越来越大,我国木材供应越来越依赖进口,对于国际木材市场的依赖性也越发增大。 (3)产业链有待完善
从上文可以看出,国内主要的进口口岸基本只有简单的中转交易过程,没有相应的加工、配送等完整的流通模式,整个木材产业的产业链很不完善。大量的木材需求加上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木材进口渠道相对集中,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的木材物流量。如何提高中国木材进口业务的能力,提升现有流通方式,完善产业链,促进木材行业全面有序发展成为摆在人们眼前的重大课题。
三、江苏木材市场状况
江苏省是我国唯一天然森林资源空白的省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进口木材数量迅速上升,张家港、扬州、泰州、太仓、连云港、江阴、常熟、南通等口岸都有木材进口。 1、江苏木材进口概况
据南京海关统计,2007年江苏口岸累计进口原木794.3万立方米,价值16.3亿美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6.1%和27.1%。2007年江苏口岸进口原木一半以上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自俄罗斯进口增速趋缓,自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口原木227.6万立方米,增长12.1%,占江苏口岸原木进口总量的28.7%。同期江苏口岸自俄罗斯进口原木169.3万立方米,增长17.7%,增幅比2006年下降17个百分点,比2005年下降40.2个百分点。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为主。2007年江苏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原木751.2万立方米,增长10.9%,占同期江苏口岸原木进口总量的94.6%。进口均价有所上涨。同年江苏口岸原木进口均价为204.6美元/立方米,相比2006年186.9美元/立方米的均价上涨9.5%。
2、重要木材交易市场 1)张家港木材交易市场
张家港木材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交易基地之一。随着港口码头的迅猛发展,张家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木材集散地、交易地,年交易量达三百多万立方米,约占全国四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进口木材交易市场。
2007年张家港口岸进口木材大幅增长。据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该口岸全年共进口木材2295批334.93万立方米,货值8.26亿美元,同比材积和货值分别增长17.85%和23.56%。其中进口原木2097批333.38万立方米,锯材198批1.55万立方米。张家港口岸进口木材来源于35个国家和地区。加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进口量名列三甲,进口量分别为117、99和26.35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28.93%、19.24%和175.02%。接下来进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有喀麦隆、赤道几内亚、马来西亚、刚果、缅甸、莫桑比克等。在这些地区中除南亚的马来西亚和非洲的喀麦隆木材出口量有所下降外,其余都呈增长之势。
2)扬州港木材交易市场
据扬州检验检疫局统计,2007年扬州进口木材突破198.94万方,同比增加55.19%,进口原木单价也突破历史纪录,每立方米达到217.2美元,比前年上升18.3%。预计2008年原木进口价格还将有更大提高,受此影响,今年家具市场也将有较大幅度涨价。
从前两年扬州港木材进口数量来看,2005年进口131.7万立方米,2006年181.4万立方米,去年达到198.94万立方米,三年增幅51%。
目前扬州港木材吞吐量已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是张家港),由于张家港用地偏紧,木材逐步向扬州港转移,因此增长趋势很猛,预计近两年内可达到300万方。因此,扬州港着力培育优势物种、延伸产业优势链、形成一批以货物流通带来的加工、贸易市场,引进国内外贸易一级、二级商、木材加工企业,形成年销售50亿元的木材交易市场。
3)泰州港木材进口基地
2006年,泰州港累计进口原木88.6万立方米,货值1448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24%,实现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该口岸原木海运进境量在全国口岸排名第六,已初步成为新的进口木材集散地。
我国原木市场的供不应求,促进了原木进口增长。泰州港及时扩建原木堆场,货场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码头装卸速度也有较大提高。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则加强服务,加快通关放行速度,带动进口木材数量和货值同步上扬。据悉,泰州港进境原木主要来自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主要用于加工生产木工板、三合板、多层板、木地板等。
泰州港木材进口基地的原木进境量逐年上升,与张家港、扬州港一起成为长江三大木材进口基地。泰州港已成为全国海运进境原木的重要港口之一。
四、木材产业新趋势
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逐渐使木材或木质材料的贸易发生着巨大变化,1996年Vlosky和
Gazo研究了Internet在美国林产工业中的应用,他们认为,更好地获取产品信息、建立与贸易伙伴之间直接的联系是Internet在林产工业应用中的最大诱因。
1999年美国家居工业零售商和木制品供货商之间开展电子商务的状况为:78%的被调查者拥有互联网站点,而林产品生产者拥有站点34%;2000年美国西部实木木制品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电子商务的数据为:61%的被调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其中大部分是在1999—2000年期间建立的,而且规模大的企业建立网站的时间较早,投资也比中小企业多,更多的被调查企业将在未来短时间内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
20世纪90年代www(worldwide web,万维网)和Internet使广告、销售、促销和其他无数商业活动变得非常便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木材加工企业寻求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和增值服务,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些快速充分利用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硬木加工业中,多数是独立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经营者在适应变化和采用新业务时,经常反应较迟缓。然而,竞争压力迫使这些企业不得不寻求新技术来提高他们计划、交易和实施的效率。电子商务对木材加工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降低企业的促销与采购成本;提高效率,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优化库存;增加贸易机会;改善服务质量等。
2、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在木材产业中,做到节能减排必将减少能源浪费、降低废气排放,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目前木材行业节能减排的新趋势为:使用新能源(例如使用太阳能、电能代替原有的能源)、使用效率较高的新设备、改进粉尘回收等等。
3、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对规模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有促进的作用。木材加工产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偏小,设备工艺陈旧、资源约束严重,进而削弱了竞争优势。产业集聚使分散的产业得以集中,易于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有助于解决困扰木材加工产业的规模问题,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在产业布局上,目前布局相对分散的状况不利于木材加工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节约交易成本。因此在布局上应以现有的主要集聚区为基础,进一步加快集聚的速度和程度。要集中有限资源大力扶持发展大产品、大品牌、大企业,引导一批企业达到经济规模并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但在加速集聚的过程中,要根据木材加工产业的现有状况,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做到聚集规模经济条件下扶大促小。
第三部分 钢材期货交割仓库
一、全国建筑钢材产量及分布
以螺纹钢和线材为主的建筑钢材一直占据着我国钢材生产的半壁江山。2000年以前,小型材(以螺纹钢为主)的比重在25%左右;2001年以后,随着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板管带材产销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建筑钢材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01-2007年,我国螺纹钢产量由4389.7万吨(小型材产量)增加到10136.6万吨,占钢材产量的比重由28.0%下降到18.0%。
2004-2007年我国螺纹钢产量变化情况
2004 2005 2006 2007
华东地区是我国螺纹钢最大产区,2001-2005年该地区的螺纹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35%-39%,2006、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40%以上。其次为华北地区,2001-2005年该地区的螺纹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在23%-29%,2007
5854.5 7259.4 8303.8 10136.6
19.7 19 17.8 18
年下降到22.1%。再次为中南地区,2001-2007年该地区的螺纹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13%-18%。西南、东北、西北螺纹钢产量所占比重较低,2007年分别为9.3%、4.5%和5.9%。
螺纹钢的生产非常分散。2007年,螺纹钢产量列前10位的分别为沙钢、唐钢、莱钢、济钢、武钢、首钢、马钢、萍钢、建龙、新兴铸管,位居前三位的沙钢、唐钢、莱钢的螺纹钢产量所占的比重在5%以上,其他企业产量比重均在4%以下。可见,螺纹钢的生产也相当分散,并以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这与螺纹钢和线材产品附加值低、运输半径相对较短、主要以满足区域市场为主的特点相一致。
二、螺纹钢流通特点
我国螺纹钢的最大的消费地区也是华东地区。2001-2005年华东地区螺纹钢消费占全国消费总量的比重为33%-40%;其次为中南地区,所占比重为17%-23%;再次为华北地区,所占比重为16%-21%;第四为西南地区,所占比重为8%-13%;西北地区约占5%-9%;2006年以前东北地区只占5%左右,2007年更是下降到2.1%。
对比全国螺纹钢产量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粗略估算出各大区域螺纹钢的净流入和净流出情况。首先,华北地区产量大于消费量,是最大的净流出地区;其次,东北地区也是净流出地区;华东地区除2003、2004年外,其它年份均为净流出;中南、西北、西南均为净流入地区。
三、螺纹钢和线材交割仓库
中国证监会于2009年2月19日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线材和螺纹钢期货交易,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合约自2009年3月27日起开始交易。下表所列为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和线材指定交割仓库。 指定交割仓库名称 上海五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中农吴泾农资有限公司
存放地址 上海市宝杨路2035号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通海路275号
铁路到站(码头) 铁路:上海杨行站上钢五厂专用线 码头:五钢码头
铁路:闵行站农资专用线 码头:农资码头
铁路:上海铁路局闵行站机械化段专用线
码头:上海翔云码头 码头:惠龙港
码头:靖江盈利港务有限公司 铁路:周泾巷
专用线: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物流中心专用线
码头:无锡新区新港码头
铁路:(京局)南仓-中储南仓分公司专用线
铁路:塘沽站海泰专用线
上海铁路闵行钢铁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市闵行区昆阳路1658号 镇江惠龙长江港务有限公司 上海期晟储运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镇江金桥大道88号
江苏省靖江市经济开发区新港园区六助港路1号
无锡市新区城南路32-1号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北辰区顺义道
天津开发区泰达公共保税仓有限公司
浙江康运仓储有限公司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渤海路39号
浙江省杭州市拱康路98号(铁路康桥货场内) 铁路:杭州北站康桥货场专用线 浙江省杭州市崇贤镇长路兜22-1号 码头:杭州港崇贤港区(内河水运)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白沙路353号 浙江物产物流投资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古运河路12号
码头: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港埠分公司(海运) 铁路:勾庄站物产物流专用线 码头:浙江物产杭州码头
同时,中国证监会还对指定仓库的费用进行定价,所有指定仓库费用如下表:
收费项目 仓储租金
货场 1.专用线
进库费用
2.码头 3.自送 1.专用线
出库费用
2.码头 3.自提
收费标准 0.15元/吨*天 18元/吨 15元/吨 15元/吨 18元/吨 15元/吨 15元/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