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接到初一五班班主任王永平老师的电话,电话里他诉说了本班学生陈隆熙的一些基本情况,总结几点如下:首先,逃学,每星期来学校的时间少之又少,又或者来了学校,还没到放学就走人,有时候不分场合想走就走,即便是老师上着课也随即转身就走;其次,与同学的关系不太好,有时候觉得其同学的行为过于幼稚,所以在校期间基本不与同学交往。据班主任要求,随即在周六九月三十号随班主任进行家访。
对该同学进行家访后,了解到该同学的一些基本情况,该同学在六年级时候生病,之后回校后被同学排斥,同学认为其得的病会传染,即便已经恢复也会传染,就这样,渐渐的开始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开始不愿去学校,最后就导致逃学等现象的出现。 针对该同学的情况,我与该同学商定, 矫正其逃学的行为。具体矫正方法如下,评估该同学每周在学校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在学校所呆的时间,与该同学商定好每在学校出现一次,同时能够在学校从上学坚持到放学,则给予奖励(每坚持一天则给20块零花钱,同时开放其在家的上网时间1小时)。最后,与该生、该生家长签订行为契约,同意上述行为矫正计划,行为得到矫正且继续保持,则家长提供上述奖励(零花钱及在家上网时间),如果计划失败或行为未得到矫正,家长则停止提供在家上网时间以及零花钱。
经过近十周的行为观察和矫正,该同学由最初的到校一天、两天、三天逐渐到了最后的能每天坚持到校的改变,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后
一步的行为巩固,继续观察该同学一段时间,能否坚持每天准时到校。除此之外,将关注该同学人际关系的变化情况。通过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对该生进行行为矫正,得到了显著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采取批评指责之外,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的参与之外,家长的参与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家长的配合与参与,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在这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个体要想适当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就需要迅速且准确的抓住适当行为的环境及其它线索,来逐步消退那些与现实不相符的行为,不断监控我们的靶行为,最终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