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劝学》篇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 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 ”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 ,
, , 。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9、“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 , 。”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师说》篇
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赤壁赋》篇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
6、《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段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________________?”真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赤壁赋》中描绘出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清风与明月可激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形容洞箫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答司马谏议书》篇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
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论语十二章》篇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谦虚地认为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自己一个都做不到,
但他的学生子贡说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却认为孔子已经达到“君子”的境界了。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2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涉江采芙蓉》篇
1、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归园田居》篇
1、写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诗人退隐田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诗人归隐田园的生活条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诗人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乡村常见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诗人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回归田园的愉悦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二理解性默写《六国论》篇
1.对于战国六国和后来的秦皇朝覆灭的原因,古代许多名家都有其真知灼见,请分别默写出下列名家总结六国或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最后一段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一段中“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4.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处提出了六国联合起来可行的对抗秦国的办法“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____”,此举定会让秦人寝食难安。
5.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6.《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7.《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言,用一个比喻句生动地表现出了秦的贪婪,不断割地退让的方法来对付秦人是不可行的,只会增长他们的气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8.《六国论》中表现六国祖辈创业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子孙后辈对待国土不珍惜,“______ _____,______ ____”的态度与先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必修二理解性默写《过秦论》篇
9.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他们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对偶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此举措成效的概括。
10.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灭诸侯国,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武装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过秦论》写秦始皇狂妄自大,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 。
1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将士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14.《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短短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5.作者对比了陈涉起义军与秦所灭的诸侯九国之间的差距,一方面起义军军队力量不算充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领导者的策略能力不算高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却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推翻了秦王朝。
16.贾谊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必修二理解性默写《阿房宫赋》篇
17.《阿房宫赋》中,杜牧说“____ ______”,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再重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18.《阿房宫赋》最能表现“秦人”奢侈浪费,对珍宝态度的两个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 ______,_____ 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占地极广,楼阁极高的特点。概括了阿房宫盛大的规模、宏大的气势。
20.《阿房宫赋》中运用了比喻,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回环、檐角高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阿房宫赋》中作者讽谏时弊,希望后人以秦朝灭亡为借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 _ ____,_____ _____,
___ ___ ___,______ __。”描写阿房宫宫人美丽的容颜姿态和期盼君王来临的
句子。
24.概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阿房宫赋》中“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 _____ ____”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有力的抨击了秦统治者自私贪婪,残民以自肥的行为。
必修二理解性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篇
2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轻松地指挥战争取得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使用明喻承上启下,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9.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人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从形、声、色三位一体描写赤壁
具体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历史人物敬仰中也包含了其对现实的不满。自嘲自己已经年迈,又不能像周瑜那样遇到明君,少年功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二理解性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
32. 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表现其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繁华殆尽,英雄业绩在历史长河中一去不返。
3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得到重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阙用典讽刺刘义隆北伐抗金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草率出兵,最终失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阕辛弃疾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必修二理解性默写《书愤》篇
37.《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采用蒙太奇手法刻画出一副不同时空的军容浩荡、开阔壮盛的战争场面。
39.《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者化用典故 ,讽刺朝野碌碌为为的小人 ,追慕先贤业绩,抒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必修二理解性默写《登快阁》篇
40.《登快阁》中体现作者想要逃脱公务,有归隐山水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登快阁》中化用两个典故,体现作者黄庭坚孤独无奈,感叹世无知己,以酒自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
附答案
《劝学》
1.学不可以已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青, 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师说》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赤壁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6.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而今安在哉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9.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答司马谏议书》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10、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论语》十二章
1.人而不仁,如礼何?
2.人而不仁,如乐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8.任重而道远
9.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0.吾止也。吾往也
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夫子自道也
13.其恕乎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可以群,可以怨
16.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8.敏于事而慎于言
19.就有道而正焉
20.克己复礼为仁
2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归园田居(其一)》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8.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六国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过秦论》
9.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0.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1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5.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16.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阿房宫赋》
17.族秦者,秦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9.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0.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23.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7.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8.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9.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30.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1.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4.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3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书愤》
37.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登快阁》
40.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4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42.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