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的死令人遗憾,我们失去了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设计大师和IT精英,他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设计奇才,在他的规划下艺术与科技第一次完美结合,在他的创新理念下开发价值第一次取代使用价值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导力量,而并非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产品单纯服务于消费者的需求。品物设计内有很多苹果迷,乔布斯的死对他们似乎都造成了打击!
我常常感慨,我们现在有广告设计、有环境艺术、有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精益求精,却没有一个学科或者一种体验能告诉人们怎样把设计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若不是乔布斯这样的天才,有有谁会想到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模式供人们体验,而不是在既定的模式中设计一款可有可无的产品。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蓝海精神,也比任何人都懂得坚持到底。
同时他的死同他的存在一样意义非凡,围绕乔布斯的离去,有人哭,有人笑,最近的IT界私下里很是热闹。
对美国人来说,乔布斯的死带来一连串麻烦,首先在这样一个经济萧条的时期,乔布斯领导下苹果的成功无疑给悲观者以莫大的安慰,这一死,让美国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觉得回天乏术了估计;其次股票持有者们发现,手中的苹果股票不再像以前那样保险了,虽然这种担忧不会马上见分晓,但至少大家都觉得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很有可能像当年一样落入低谷;再来看看万千乔布斯的忠实粉丝,这些可怜的家伙极有可能再也得不到像乔时代那些iphone、ipod一样优秀的产品了。
相对应的,苹果的竞争对手,三星微软HTC诺基亚都发表了简短声明对于乔布斯的去世表示遗憾,然而我敢肯定他们内部绝对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一个高层内部会议,开一瓶好酒,人人面带微笑,一边庆祝这一历史转折点的到来,一边打电话给富士康决定大幅提高下一代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产量。
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中国,也有一众人欢呼雀跃。很奇怪,他们不是IT精英,不是世界五百强,而是毫无利害关系、甚至没用过苹果产品的那一众人,一些媒体朋友,一些凑热闹的网民,一些放歌马札蹲在楼底下砍山的大爷;最近听说小米员工也这样欢呼了一番,就更觉得奇怪了。
网络上关于“下一个苹果在中国”、“下一个苹果不会在中国”、“下一个苹果会不会在中国”这样的文章铺天盖地,我听说美国媒体也饶有兴致的谈论硅谷的下一个乔布斯是谁,他们罗列了包括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在内的几大候选人进行比较,话语间带有明显的美国式乐观或美国式的嘲讽,但那是他们自家闲谈,我不知道在印度会不会网民们也积极讨论“下一个苹果会不会在印度“的问题,可是乔布斯跟各位又有什么必然联系?
要是非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我只能说苹果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出现在中国。苹果或乔布斯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而是社会到达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就好像文艺复兴带来个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集中在小小的几座城市里,互相甚至就是邻居,而二十一世纪生产力发达,社会和谐,却很难想象一个城市里每千人就出一个世界级艺术家是一个怎样不合常理的事情!我们在谈论中国的乔布斯之前应该看到,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中国的创新开发环境并不乐观,过于复杂的人机关系网和不确定的政府导向都使创新这件简单的事变得十分复杂。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体制下很难听到一个少年信誓旦旦的说要改变世界,并为之奋斗一生!
往好了说,我想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私营公司做到被全世界顶礼膜拜的程度,而是像中石油、华为这样的企业依靠政府支持,逐渐扩张,在失败与历练中成为中国控制世界市场的有力武器。没有人愿意只谈实力,但不要总纠结于中国在某一个领域是否能做到世界第一 ——虽然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如果做电脑不能影响全世界,那做政权如果可以,似乎也
是不错的。
往坏了说,大家都看得到,现实决定了结果,我们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思想还不开放,体系还不健全,素质还未提高,一切都在准备阶段。我相信功到自然成,等一切就绪了,自然会有眉目。
鲁迅有这么一个国气与国立的理论。说中国从来有三种人,一种讲国气,觉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把高傲当做君子的气节。这种人当道,国家一定一蹶不振;第二种讲国立,他们不耻下问,一切以立国惠民为己任,这种人多了,国家才能兴旺;还有一种人喜欢讨巧,既不唯我独尊也不利国利民,他们是煽动者,也是投机者,这种人多了,国家将逐渐被侵蚀腐化,走向落寞。
鲁迅先生和我们不在一个时代,但有时候睁开眼看,世道却是变化不大,他的很多话到现在还是很有用处。
现在社会上也同是存在这三种人。我们不怕国气者,因为必有国立者与其争斗,只是我们周围有太多讨巧者,混淆视听,不分好坏。
我们期盼出现乔布斯一样的人物,无非是希望我们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民族,而这种创造性不可能来自天上,他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在创办品物的时候就这样说过,我们这个团队,脚踏实地的做设计,搞策划,一步一步稳健但不甘平庸的走,总有一天,繁荣也将属于我们。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这个时代和这个中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