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铅笔在探究物理实验中的妙用

铅笔在探究物理实验中的妙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29卷总第409期 物理教学探讨 V01.29 No.409 2011年第3期(上半月)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S) 3.2011.61 铅笔在探究物理实验中的妙用 王克诚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广东省广州市510275 早在幼儿时代,铅笔就成了我们的好伙伴, 连接起来,合上开关,由于两个金属夹之间没有 并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借助于它和粉笔、蜡笔 电连接,电路不能形成通路,故小灯泡不亮。用两 的涂鸦,一幅幅稚嫩可爱的“杰作”,不但能尽情 个金属夹,分别连接玻璃片、橡皮、塑料尺的两端 抒发我们的情感和憧憬,也常令长辈们开怀大 时,小灯泡仍不亮,说明玻璃片、橡皮、塑料都是 笑;歪扭的拼音字母和1、2、3、4,更会让年轻的 绝缘体;当金属夹分别连接铅笔芯、金属硬币、导 爸、妈兴奋得合不拢嘴。小学低年级时,它成了我 线的两端时,小灯泡能发光,说明由石墨制成的 们的书写工具,通过作业本见证我们的成长和进 铅笔芯和金属硬币、导线一样,都是导体。 步。进人中学后,除了继续在美术课上伴随我们, ②导体长度和电阻的关系 让我们的画技不断提高外,数学上的线段和函数 若将一支铅笔的木质外壳纵剖去一半,将上 图像、物理上的电路连接和受力分析,都是它妙 面电路中的两金属夹连接去掉一半木质外壳的 笔生花的结晶。其实,它在探究物理实验中,还有 铅笔两端,合上开关,小灯泡微弱地发光。将铅笔 很多不为人看重的妙用呢。 右端的金属夹向左移动时,小灯泡发光亮度逐渐 1 体会压力、压强的关系 增强,当两金属夹直接接触时,小灯泡发光亮度 把一支已经使用的铅笔,分别用左、右手的 最强。说明同一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长度 食指对压它的两端,如图1所示。从铅笔处于平 越短,电阻越小。 衡状态可知:左、右手食指对它的压力相等。再据 ③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物体问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关系,可知:两食指 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我们介绍了滑动变阻 感受之所以不同,是由于铅笔与手指问的接触面 器在电路中的串联限流功能;高中物理学习阶 积大小不同所导致。左手指与铅笔的接触面积 段,我们又向同学们介绍了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 小,压强大,故有疼痛感;右手指与铅笔的接触面 的并联分压功能3。滑动变阻器正是利用改变其 积大,压强小,故很轻松。我们的图钉正是基于这 接入电路的导线长度,从而改变其接人电路的电 样的原理设计、制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 阻这一原理工作,实现其限流、分压作用的。 3 体验力的分解效果 如何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是力的分解 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刚进高一不久生活阅历 简单的学生来说,困难还真不小。显然,解决困 图1 难、克服障碍的最佳途径,自然是让学生亲身体 2 认识、体验笔芯是导体,借助它来认识电阻 验,而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最简单器材,就是铅笔 定律和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和橡皮筋(松紧带可视性更强,之所以不用绳,是 ①笔芯是导体 因为绳不能直观地表示其内部拉力大小的变化, 将电源、开关、带座小灯泡、带金属夹的导线 而松紧带长度的变化可显示其内部拉力大小的 见数字温度计的示数在继续上升;当抽气减压时 (注:数字温度传感器的测量范围要大于 停止沸腾的水又沸腾,能清楚地看见数字温度计 1O0℃)。 显示的温度比正常情况下沸腾时的温度更低。 (栏目编辑 王柏庐) Vol_29 No.409 (S) 3.2O11 .62 物 理 教 学 探 讨 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第29卷总第409期 2011年第3期(上半月) 变化)。 用 △ 口 形 支 铅笔在下。松紧带一端打 图 2 结,套住左手中指,另一端系住铅笔右端),由铅 笔右端所挂钩码个数的不同,松紧带伸长长度的 不同,即可清晰反映松紧带内部拉力的大小。手 掌所受的压力,随着所挂钩码个数的增多,而明 显增大,松紧带伸长长度也同步增大,表明都是 由于所挂钩码重力增大产生的效果。由此可见, 钩码对0点的作用力,可沿松紧带伸长方向和沿 铅笔向左的方向进行分解。这样在体验中进行讨 论,同学们有了真切的感受,每个人的热情都很 高涨,讨论、分析的思路,更加清晰顺畅了。通过 亲身体验,难度降低了,难点也就自然克服了。因 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力的合成遵 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其逆运算力的分解也必 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从力的合成可知:两力大 小一定时,夹角愈小,合力愈大;夹角愈大,合力愈 小。反之,力的大小一定时,两分力夹角越小,分力 越小;夹角越大,分力越大。至此,同学们就不难解 释本课刚开始,两位健壮男生奋力拉绳拔河比赛 时,却被瘦弱女生轻易拉动的原因。 此时,笔者再从全班同学的三角形支架中, 选出三种类型,让他们画在黑板上,如图3、图4、 图5,进行力的分解的讨论。 同学们很快形成的共识是:虽然三种三角形 支架的形状不同,但松紧带承受的都是拉力,铅 笔承受的都是压力,因此,钩码对0点的拉力的 分解很容易得出如图5、图6、图7的结果。 随后,教师请同学们再将三角形支架铅笔和 松紧带的位置互换,尝试重新构建如图3、图4、 图5所示的三角形支架,几次反复,都没有人能 固定。并引导大家思考不能固定的原因,进而分 析出:换位后的三角形支架之所以不能构建,是 由于松紧带、橡皮筋、绳都只能拉,不能压。130部 分由于承受的是压力,所以不能用松紧带来代替 铅笔。反之,铅笔则能代替松紧,因为它既能承受 压力,也能承受拉力。由此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明 白:阐明分析物理现象、规律时,一定要做到“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 4 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 高中物理中的电磁学,除电路部分外,其它 探究实验相对较少。因此,要想持续保持学生学 习物理的热情,教师必须抓紧・切机会,经常创 造条件,形成新的兴趣点、兴奋点。 高中物理教材原来有个学生分组实验 ——“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虽 然我们现行使用的粤教版教材取消了,但我还是 建议同学们有时间尽量尝试做一做。而在做这一 实验时,由于导电纸的使用时间长,损坏严重,影 响实验效果。各类商店里难以买到导电纸,为保 证实验能持续、长久地做下去,我们采用了自制 导电纸的办法。 我们用HB的铅笔,分别在A4打印纸、学生 练习册和旧报纸上均匀地涂画五遍,至深黑色 后,进行对比实验,发现在旧报纸上涂画的效果 最好,这样不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还能做到废 物利用,节省资源,真是一举两得。 (栏目编辑 王柏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