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礼仪 小学校本 教材

家庭礼仪 小学校本 教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三章 家庭礼仪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词。对于我们小学生,除了在校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家里有疼爱我们的父母长辈,有可口的饭菜,也有经常与我们交往的邻居。如何与这些人更好的相处,见到客人长辈如何问候,就餐时应注意什么,怎么和邻里相处,这些都是家庭礼仪的重要内容。本章我们就来学习家庭礼仪,相信学完了以后,我们会更好的爱我们的家。

第一节 尊敬父母礼仪

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以他们的慈爱和辛劳,养育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应该怎么回报他们,让他们开心呢?

礼仪故事

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凉席子,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

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亲尝汤药

汉朝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母亲。每天不管公务多忙,他都要去母亲房间请安。有一次,汉文帝的母亲病了,汉文帝日夜精心服侍,一步也不曾离开母亲床前,从未睡过一个安

稳觉。而且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亲口尝尝,唯恐太苦、太烫。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汉文帝侍奉母亲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我们也应该向汉文帝学习,要体贴父母长辈。做子女的应该懂得要力所能及地多分担一些家务劳动,要善于理解父母。父母有时身体不适,作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礼仪知识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敬爱父母的礼仪吧。

1.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尊敬父母,对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要称“您”。虚心听取父母的教导。 2.对父母等长辈早起问候,睡前问安,进门问好,离家或回家要与父母等长辈打招呼。 3.当父母房间关着门时,进父母房间要先敲门。 4.见父母出门或回家时,主

动打招呼,出门递上要带的物品,进门接过所带东西或递过拖鞋,送上一句问候。

5.除自己的事自己做外,尽量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分忧解难。

6.记住父母生日,以让父母高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祝福。父母生病时应尽心照料。

7.吃穿娱乐要懂得礼让父母。珍爱、保护父母喜爱的物品。 8.经常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告诉父母,不任性,不和父母斗嘴,有不同看法要主动和父母沟通。

9.关心、尊重祖辈亲人,经常和他们说说话儿,帮助他们做一些

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们增添欢乐。

礼仪实践

课内实践: 今天妈妈生病了,你放学回到家里看到没做饭,你应该怎么做呢?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课外实践:自己列一份清单,“我每天可以为爸爸妈妈做的事(按从早到晚的顺序)”,然后努力做到这些事情。

礼仪名言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第二节 问候礼仪

我们每天在不同场合会遇到许多不同的人。正确得体的问候语会体现我们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也会让别人更加的喜爱我们。

礼仪故事

小兔威威很不懂礼貌,在家里跟妈妈说话总喊“喂喂喂”的。 有一天,兔妈妈叫小兔威威把红萝卜送到南山脚下的奶奶家去。兔妈妈告诉它顺着山路,穿过树林,过一条小河,再向右拐弯就到了。兔妈妈再三嘱咐:“如果迷了路,向人家问路的时候一定要讲礼貌。”还没等妈妈讲完,小兔威威“呼—”地一下窜出了大门。

田野里多美啊,小兔威威一会儿摘花,一会儿扑蝶,早已把妈妈嘱咐的话丢到脑后了。结果小兔威威迷路了。

天上飞来了燕子阿姨,小白兔又问:“喂,你知道去南山洼的路吗?”燕子阿姨望了它一眼,生气地回答:“不知道。” 威威只好自己继

续找路。它找啊,找啊,直到太阳落山了,还没有找到奶奶家。威威急得都大哭起来……

经过迷路事件之后,威威觉得自己以前做的不对,便改变了好多,妈妈也夸奖它变得懂礼貌了。一天下午它来到动物学校。那里有间新开的阅览室,今天居然开门了。它连忙跑进去,只见孔雀老师和它的学生们正津津有味地看书呢。小兔威威朝大家鞠了个躬,大声地问道:“大家下午好!请问你们知不知道……”听到威威的喊叫声,大家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孔雀老师连忙把它带出了阅览室。

为什么燕子阿姨说小兔威威没有礼貌呢?如果你是小兔威威,你会怎么和别人打招呼,表示问候呢?

你觉得小兔威威问候阅览室内学生的方式,有没有进步?那大家为什么还皱着眉头,孔雀老师还要把它带出了阅览室呢?

礼仪知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声问候,一句祝福,能给人带去春天般的温暖,能让疲惫的神经得到放松。让我们来学习问候的智慧吧!

1.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a.早起:“爸爸、妈妈早上好!” b.睡前:“爸爸、妈妈晚安!”

c.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d.长辈过生日:“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e.过新年:“祝爸爸、妈妈新年愉快!”

f.爸妈外出:“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爸妈外出归来:“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主动招呼,递接物品。

2.师生问候礼仪用语

a.师生相遇:“老师好!”“老师再见!” “叔叔好!阿姨好!校长好!”

b.请求老师帮助:“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没有听明白,您能不能给我再讲一讲?”

c.同学间要互相问候“你早”、“你好”可点头、招手。 d.问同学问题,问前要用谦语“请问”、“对不起”、“打扰你一下”、“向你请教个问题”等,问后要道谢;同学回答不上来,说“不要紧,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耽搁了你的时间,谢谢”等。

e.与同学说话态度诚恳、谦虚,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 心,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3.公共场合问候礼仪

学会在适当的时间、场所说您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不用谢、再见等问候词语。

礼仪实践

课内实践:下列场景,你会如何说?

1.上课时,因为开小差,数学老师讲的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不会,下课去老师办公室询问:老师, 。

2.公交车上,你没站稳,踩到了一个叔叔的脚,你会说: 。 课外实践:学着在学校以及在家中或其他场合使用问候用语。

礼仪名言

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 ——歌 德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

第三节 餐桌礼仪

同学们,吃饭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吗,吃饭的学问可是大得很呢!不懂这门学问的话,会闹笑话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餐桌上的礼仪。

礼仪故事

聚会风波

妈妈要带明明一起去参加同事聚会。同事的儿子天天学习很勤奋,因此成绩非常好,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大家一提起天天都赞不绝口,把天天当作自己孩子的榜样。到了吃饭时间,大家就坐后开始上菜,明明看到了一盘最喜欢吃的鸡腿,

就耐心的等待盘子转过来,当他拿起筷子准备夹菜的时候,就发现鸡

腿毫无停留地被转走了,他暗暗地皱了一下眉头,抬头一看,原来是天天,只见他把那盘鸡腿转到了自己身边,直接就把盘子端了下去放在身边。再一看,他的身边已经摆满了好几盘菜,满满当当,而大家都还没怎么品尝。当天天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放到面前后,也没有和大家说一声,直接就吃了起来,狼吞虎咽,吧唧的声音一直不绝,本来热烈的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冷场而尴尬,大家默默地将饭吃完,各自打招呼就都散去。明明和妈妈与一个阿姨一起走,明明听到妈妈和阿姨谈起了天天,但他们都没再向以前那样带着羡慕去夸他,而是觉得这个孩子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在礼仪礼貌方面太欠缺,缺少对别人的尊重,让人笑话。

到了家之后,妈妈变得很沉默,不再对着明明唠叨,明明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说;“天天哥哥成绩好,本来我想带你去学习一下,但是没想到在待人处事方面他一点都不懂,闹了笑话。你觉得今天他的表现好吗?”明明说:“不好,我想吃的鸡腿都被他端了下去。”妈妈说:“所以啊,当我们在公共场合吃饭时,应该懂得一些礼仪,要学会尊重别人,关心他人。比如,吃饭时,我们应该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然后自己再吃。而大家还没开动,天天哥哥就吃了起来,这是非常不礼貌的。第二,吃饭时不要出声,发出很大的吧唧声,这种做法非常的不好。另外,上菜时也应该注意,每当上来新菜时,我们应该先请长辈、客人或者他人先动筷子,等转到自己的面前时再吃,这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更不可以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把东西端下桌,直接放到自己的面前而不让别人吃了。所以明明,

我们不能学天天哥哥那样,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礼仪知识

餐桌礼仪可不简单,我们一起来学习餐桌礼仪吧。

1.讲究卫生,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2.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觉为父母盛饭、拿筷,饭后收拾饭桌、洗碗等。

3.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自己再就座。

4.长辈起筷后,自己才能动筷,不能见好吃的就猛夹,要照顾全桌人。

5.用餐时,心情平静愉快,不边吃边看书,不高声交谈,咀嚼不要太响,打喷嚏时要转身,用餐巾纸或手帕捂住嘴。 6.适时给长辈盛饭夹菜,并且用双手端碗递送。

7.饭后对父母 (或做饭者)说声‚谢谢您,我吃好了。

礼仪实践

课内实践:读儿歌

用餐前,安静等,拿餐具,不出声; 用餐时,做端正,口含饭,不交谈; 细细嚼,慢慢咽,消化好,身体健; 不挑食,不乱扔,这样做,真文明。

课外实践:回家让爸爸妈妈给自己的吃饭礼仪打分。

礼仪名言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孔子

第四节 邻里相处礼仪

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们听说这句话吗?邻居不是我们的家人,但有时对我们比家人还亲,我们如何与邻居更好的相处呢?

礼仪故事

1.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礼让、和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古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2.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

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礼仪知识

由于邻里靠近,免不了你来他往,这就需要以礼相待,以礼相交,相互照顾,相互谦让,和善相处。

1.见到邻家大人和孩子要热情打招呼,尊重邻居的生活习惯和民族习惯。 2.邻居有了困难,在力所

能及的情况下要主动帮助解决或找人帮忙。

3.每天休息时间不宜大声喧哗或放声高唱。录音机、电视机、卡拉OK机等电器的使用要有节制,不要过早、过晚或在午间开放,以免影响他人休息。

4.在楼里居住,楼上的住户走动或移动家具要轻。不应将纸屑、垃圾、污水等从阳台往下倒。

5.在阳台上浇花、晾晒衣物,要注意不给楼下带来麻烦。发现邻居有安全隐患,或天气不好邻居有晾晒的衣物,要给予提醒并帮助解决。

6.邻居有不妥之处,要给予谅解,非不得已不要出面干涉,即使去提醒也要以诚相谈,语言得体,以免因为生活琐事伤了和气。

7.尊敬邻居家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见面礼貌称呼、让道、帮提重物、搀扶上楼等。

8.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邻居家的孩子,尊重兄姐,爱护弟妹,尤其是小弟弟、小妹妹。

9.主动打扫楼道、庭院、胡同卫生,下雪后要尽力帮邻居家打扫出门通道。

礼仪实践

课内实践:毛毛和东东是邻居,一天,毛毛拿着他的小皮球到院子玩,东东看见了,就跑过去和他一起玩,玩着玩着,两人不知为什么吵起来,最后竟大声哭起来,嘴里都喊着“妈妈,妈妈……”两位妈妈连忙出来看看怎么回事。

假设你是妈妈,你怎么解决?有几种解决办法?哪种最好? 课外实践: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合作制订一份“邻里文明和约”,写完后贴在教室的板报上。

礼仪名言

邻家失火,不救自危。 ——谚语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