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检验一班翟峣
要讨论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社会背景,往往对一件事的走向起到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兴起时,中国遭受了鸦片战争的荼毒。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外有诸国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官僚的腐败骄奢,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之局。百姓承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群情一度激愤。清政府濒临垮台,此时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次清政府为了避免衰亡命运的一次自救运动。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即1861年1月11日,清政府中央由恭亲王奕祈牵头,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而如此重要的自救运动,没有掌权者的支持,便是无根之萍。1861年,辛酉政变成功,慈禧上台,为巩固地位,大力扶植洋务运动。也正是同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采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大批的近代军事工业,其中以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为典型。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名起一时,同时也在世界海军史上留下厚重一笔的北洋海军也是洋务运动的最高成果之一。可以说,此时的洋务运动,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国列强的侵略。
然而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善始者实繁,而克终者盖寡。”时间总能改
变很多东西,包括人,包括事。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强侵略的步伐。到了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渐渐地意识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才是强大国防的根本基础。这本身并没有错,国防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维护研究,无可厚非。但在当时内忧外患,外国商品大肆倾销的情况下,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并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兴办民用工业,试图维护民族利益,为国防提供基础的做法就显得欠缺考虑。的确,在洋务派的大力扶持下,民族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获得了一个复苏喘息的机会,但这快速发展起来的民用工业却是畸形的,是泡沫的,一旦列强经济侵入,必将瞬间萎缩消弭。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民族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正好是一战时期,欧洲各国列强忙于战斗,无暇顾及中国的发展,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待到一战结束,各国重新对中国采取了控制措施,民族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尽管李鸿章一手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但仍然无力回天。
纵观洋务运动,我私以为,这是一个奇迹。这是一群能臣欲扶大厦于将倾的奋斗史诗。它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使中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它启民族资本主义之萌芽,使之奋力成长:它开中国人之民智,使人反思王权之道是否正确;它,使一个奄奄一息的王朝,又再度延续了六十年。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能臣,也有犯错的时候。洋务运动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实践理论,仅仅是一味地学习西方的技术,终究只是追随西方的步伐,而非将之超越。同一条大道,如若只是沿着向前走,那么前人走到哪,你最多与之持平,而无法超越。唯有自己做出变革,才能超越前人,走出新的一步。另外,洋务运动未抓住主要矛盾,它触犯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人为利己的动物,这注定封建地主阶级不可能为了缥缈的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可以说,地主,不会铲除自己。
综上所述,我以为,洋务运动不论对错,都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这是一次思想的转变,
也是封建统治者的一次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本身并没有对错,之所以失败,大抵是因为当时人的眼界不够开阔,对世界的认知仍然有限,决策出现了偏差,不能完全认清现实状态,最终导致了失败,但这并不可耻,变革,总伴随着失败,只要最终的结果是好的,不管多少次的失败,都该勇敢的去尝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近代史大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