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孝道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发展至今有些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通过对广州地区十二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整体上较强。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关注与关心、对传统孝道观念和方式的批判继承以及出现了新的、具有合理性的孝道表达方式。从改善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提供借鉴。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传统孝道;新孝道观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梁漱溟指出“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1]传统的孝道观念内涵一直是学者的研究重点。我们在对前人研究总结后得出,传统的孝道观念内涵主要有:养亲尊亲、传宗接代、善继善述、祭祖耀祖、移孝作忠、[2]无违与谏诤、不远游、慎终与回报。[3]对于传统孝道的推行,在古代中国也有一套完善的体制,包括教育的宣传、政治上的推动、法律的维护等。[2]
对传统的孝道观念的评价,历来受到学者的热议。支持者认为传统孝道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优良品质”。[4]反对者则认为“中国孝行有一套具体规范,从全部规范来估计,大部分已经过时,而且有些规定不合人情,甚至荒唐,早已被淘汰”[5]对于传统的孝道观念“只能重新回到其作为家庭伦理的地位上来。”[6]“对于‘孝’的批判继承,更关键的是使孝回归家庭。”[7]
孝的当代内涵包括“珍惜生命”、“能养”、“尊敬”、“减少忧愁”、“增加光彩”、“善待他人”、“几谏”、[8]“孝敬”、“平等”、“共享”、“和谐”。[2]
前人的研究是我们课题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我们认为对于“孝”的研究还有尚待开发的地方。如传统孝道观念于当代的合理内容的调查、分析;孝道观念变迁的原因分析;当代孝道推行方式的分析等。为完善“孝”的研究,本次调查共派发调查问卷960份,回收问卷910份,回收率94.79%;有效问卷876份,有效率91.25%。
一、当代大学生孝的表现及对相关社会现象的看法
(一)对父母的了解情况
1.对父(母)亲生日的了解程度
记得父母的生日,可以反映出子女对父母的关怀程度。调查显示:在本题875份有效问卷中,约62%的调查对象记得父亲和母亲的生日,约15%的调查对
象只记得父母中一方的生日,约2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记得父亲和母亲的生日。从这样的数据来看,在校大学生对父母生日的了解情况不太令人满意。当然,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不清楚父(母)亲的生日。因此,不能仅仅根据“是否知道父(母)亲生日”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孝心。为此我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调查。
2.对父(母)亲健康情况的了解程度
相比“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对父母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就更能直观地表明子女对父母的关心程度。经调查:约72.96%的调查对象能大体了解父(母)亲的健康状况,20.66%的调查对象非常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仅有0.34%的调查对象完全不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对父母的健康状况有大概了解,整体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综合上述数据及分析,受调查的大部分学生在了解和关心父母的基本状况方面还是令人满意的。
(二)对父母的爱的表达及其方式
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关心父母,但是否只停留在认识上?大学生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心的?
1.对父(母)亲节的接受程度
近年来西方传入的父(母)亲节在我国逐渐普及,影响不断加深。那么,父(母)亲节在中国的现实意义有多大?经调查:约68%的调查对象在父(母)亲节时会对父母有所表示,约29%的调查对象选择没有表示,另外约2%的调查对象,表示对该节日持抵制态度。可见,父(母)亲节在我国确实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认同度较高,且已经成为子女对父母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2.表达心意的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在表达和接受心意上,人们不再那么含蓄。相关的节日越来越多,我们表达对父母心意的机会也相对增多。经调查:选择“语言表达”、“行动表达”、“语言表达和行动表达都有”、“从来没有”的同学的比例分别为:16%、41%、35%、8%。可见,更多的大学生愿意以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他们通常采取买小礼物给父母、买蛋糕、买花给母亲、为父母做一顿饭这几种方式。而通过语言表达的,一般采取送祝福的方式,大学阶段以打电话问候为主。
(三)影响大学生看待自己父母的因素
晚辈对长辈的孝不仅表现在行为上还表现在观念(如对待长辈的态度)上。经调查:约35%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因素可以影响自己对父母的看法;而29%的学生选择自己对父母的看法会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程度”而有所变化;18%的调查对象回答说“父母的社会交际网络”是影响自己对他们看法的因素。可以看
出,接近七成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对父母的看法可以因为一些因素而改变。
这个较传统的孝道有明显的差异。传统的孝道中,父母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而在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念中,他们更注重自己与父母关爱的平等性和互动性。
(四)对与孝相关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社会风气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选取某些较有代表性的孝道现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1.在父母年老后的选择
约44%的调查对象选择与年老的父母一起居住,希望能够亲自照料父母的生活起居。约38%的调查对象选择尊重父母的意愿;选择跟父母分开住,但常去探访的约17%;同时我们发现,仅有约1%的调查对象选择将年老的父母送往养老院。
2.是否应该对没尽到抚养义务的父母行孝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少调查对象表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可以影响其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那么,对于没有尽到抚养子女义务的年老的父母,当代大学生的态度又是如何?我们通过调查得出如下数据:约78.2%的调查对象选择“应该行孝,并尽自己所能”,约15.28%的调查对象选择“应该行孝,但只要形式上过得去即可”。仅有约5.6%的调查对象选择“不该行孝,不值得”。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该是以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另外,这与前面提到的“当代大学生注重父母与自己关爱的平等性和交互性”并不矛盾,可以理解为他们在实际孝敬父母的行动上更加积极。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看法
首先,对大办丧事、大兴祭祖现象的看法。经调查,调查对象对为已故的老人大办丧事和大兴祭祖的活动表示坚决的支持和反对的比例分别约1%和2%,绝大部分调查对象(约75%)认为可以视个人能力和各地的风俗而定。
其次,对一些传统做法的态度。在列明的8种典型的传统孝道方式和观念中,只有25名同学选择“都不同意”。而“爱护自己,使亲无忧”、“光宗耀祖”等包含宗族、血亲的传统孝道因素对当代大学生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从对“继志述事”的接受度看,他们不再纯粹认为完全继承父业才是对父母的孝顺。此外,笔者认为,对“据义谏亲”的接受度较高和对“无违即孝”的接受度较低,恰好也正是当代大学生在对待传统孝道理性认识的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待“孝”时,并没有全盘接受,或完全摒弃传统的孝道观念。很明显,传统的孝道观念对当代大学生还存在着比较深的影响。而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正孕育着一种介乎于传统与反传统间的
新的孝道观念。
三、当代大学生对现代孝道表达方式的接受情况
从以上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关注父母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健康方面。另外,对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以及传统孝道虽有不同的见解,但整体上看均能持相对理性的态度。那么,在此基础上,当代大学生中会否出现一些新的孝道表达方式?
经过前期的拓展性访谈,认同帮助父母买养老保险、通过兼职等形式赚来的钱买东西送给父母、同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帮父母报名参加旅游团的人数分别为:631、570、456、484,可见,大学生对这些做法的认同度较高。(该题为不定项选择题)而在64个选择“其他”中,我们得到了诸如“为父(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在父母生日时送上礼物”等等这些已为我们所熟悉的做法,较为新颖的做法尚无法从问卷得到的数据中体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现在大学生孝顺父母还是注重在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中表达孝心的方法有许多,却大都在细微之处体现。
四、增强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的建议
(一)社会风气
通过分析了解到28%调查对象认为,是现在社会上的各种风气综合作用导致了大学生孝道观念的变迁。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孝道观念首先应该改善社会风气。
1.在公众场合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立弘扬孝道的宣传标语。让大学生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孝道文化的认同。
2.社区举办亲子活动。该做法得到了18%的调查对象的支持。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如能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举办亲子活动,对父母及其子女进行集中的孝道观念的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孝道风气有着重要的意义。
3.考虑到公交、地铁流密集的特点,充分利用公交、地铁上的移动数字电视播放宣传孝道观念的宣传片,可以达到宣传孝道观念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
经调查有50%的同学在大学期间跟父母的沟通频率发生了变化,可见增强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有50%的同学在大学期间与父母的沟通频率发生了变化。
开讲座、播放有关亲情的电影、开展弘扬孝道的社团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并邀请家长参加、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弘扬传统孝道的文章等都得到了比较多的调查对象的支持,而且操作性强。
另外,开设与传统孝道文化相关的公选课,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次,进行感恩教育也是可行性较强的措施之一。
(三)家庭教育
首先,可通过社区的亲子活动、学校的主题班会,让父母亲身参与其中,使其从观念上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家长要理智地对子女施爱,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后,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具体可通过诸如丰富孩子的孝道知识、从具体小事为父母做家务等入手培养孩子的孝道行为。当然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孝敬长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孝道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308.
[2]肖龙航.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2-13,18,35-38.
[3]吕红平,李振纲.孔子孝道观与家庭养老方式[J].人口研究,2008,(2):82-83.
[4]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J].哲学研究,2000,(7):34.
[5]钟克钊.孝文化的历史透视及其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6,(2):81.
[6]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J].伦理学研究,2004,(4):108.
[7]谷树新.传统孝道的现代化[J].兰州学刊,2006,(1):90.
[8]周桂钿.孝的当代价值[J].中国德育,2006,(3):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