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屈原》教案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学识渊博,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主要写了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屈原内心的独白,表现了他的坚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 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2)比
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明确:本文多处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手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铿锵有力。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四: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痛恨黑暗,向往光明,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课堂小结
文章主要叙写了靳尚和郑詹尹秘密策划谋害屈原的过程,及屈原在大殿里的内心独白,表现了权贵黑暗势力对屈原的惧怕和陷害,也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爱国爱民,忠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课堂小练
请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反问)
(2) (2)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呼告 反复 排比)
同学们,雷电独白既展示了屈原的性格和情怀,也反映了郭沫若的创作个性,古今两大诗人的激情合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感情地诵读,我们深刻体悟到的是诗人那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流淌着的便是民族兴盛的合唱曲。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