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及对策

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及对策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状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如下变化 :

(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支出重点的转移上。

1.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消费总支出中,生存型消费占比不断减小,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逐渐增加。从城镇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74.6%下降到2006年的56.6%,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1%和11.3%提高到21%和18.9%。从农村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75%下降到2006年的65.5%,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4%和10.4%提高到17.6%和14.7%。

2.服务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跨过2 000美元大关,在这一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的特点是实物消费比重逐渐降低,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 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3.3个百分点。

3.三次消费升级持续时间短,转换速度快。从普及时间看,我国家电产品的消费仅用近10年时间就赶上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这一跨越主要与居民购买力增强和

消费升级加快有关。从升级的购买力强弱看,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

(二)新型消费品销售快速增长。近年来,拉动社会消费总额快速增长的商品,也就是居民消费中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商品,主要集中在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消费。2002—2006年,在全国商品零售中,年均增速最快是汽车类(52.3%)、通讯器材类(5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28.9%)、家电、音像器材类(18.3%)和金银珠宝类(17.4%)。2006年,对零售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制品类(29.3%)、汽车类(22.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1.4%)。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三)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不同购买力消费阶层。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群体呈金字塔状分布,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高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5%以下,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进行的消费是一种富裕型消费。处于金字塔中部的中等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在38%左右。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其消费正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数量追求型向质量追求型转变。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达47%左右。

(四)国际化特征明显。加入WTO后,我国商品市场逐渐全面开放,居民消费渐趋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对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加,消费档次提高。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食品进口额达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倍,饮料及烟草类进口额10.4亿美元,增长1.9倍。一些高档商品进口量大增,2006年全国小轿车进口量比上年增幅达54%,彩电增长2.5倍,手持电话机增长1.3倍,空气调节器增长59.6%。进口商品的快速增长,表明居民消费已渐趋国际化,消费档次快速提升。

从横向角度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分别为47.43%和28.02%,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

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户与最小的最低收入户只差2.91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

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户,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户,为8.24%,两者仅差1.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

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组下降的趋势,由最低收入户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户的9.79%,但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比重达到9.91%,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

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

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纵向角度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5个百分点;衣着类下降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阶段的消费特征开始显现。

综上所述,我国居民消费变化有以下趋势特点: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各项支出全面增加,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农村

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2)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住房与轿车消费同时升温,可望提前成为消费热点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

(3)以教育为龙头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继续攀升随着人们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增长。目前从子女教育在人们储蓄目的位居前列的情况看,对教育及教育产品的投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应是政府长期坚持和倡导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就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行消费体制。

我国消费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2、推行鼓励消费的政策。

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

3、扩大就业渠道

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积极促进其再就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信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和条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前提。

改革以前我国实施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由过去的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住房、医疗、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居民实际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福利制度解体的同时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增加了人们的预期风险支出,使得居民收入预期下降而支出预期上升,从而导致人们倾向于更多的储蓄和更少的消费。为此应逐步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解除人们对上述问题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居民对自身保障的担忧转化为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心理预期,逐渐树立消费信心,并形成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变远期的储蓄倾向为即期的消费热情。

5.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扩大消费的基础。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因此,在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将目前补偿性或还账性的加薪逐步过渡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正常增薪,以此提高消费者对国家经济走向的良好预期;同时,国家还需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就我国而言,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同时其消费总量亦处于社会总体消费的基础性地位。

6.大力拓展教育、旅游、住房等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7.完善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的范围。

由于人的一生中,收入高峰期和消费高峰期往往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差,因此客观上存在着消费信贷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目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拥有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人们一般可以较容易地获得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而在我国,虽然近年来消费信贷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足以在本质上对我国的消费市场产生影响。一方面需要帮助消费者转变传统消费观念,这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刺激居民消费,另一方面我国贷款条件还较苛刻,贷款范围狭窄,这需要降低信贷条件,扩大信贷范围。从现实看,由于目前居民的绝对支付能力还有限,仅仅依靠居民自身的力量还不足以启动住房、教育等消费热点。因此建立我国居民的个人信用制度,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对启动消费需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