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小娟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8期
康小娟
内容摘要:本文探究了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局部教为整体教;要以活动为中心。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审美教育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 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高中生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教师只有找到全优课堂模式与美术专业课堂的切合点,才能真正运用全优课堂模式,转变所有的美术课堂模式。
一.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旧的美术教学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它把美术专业当成了一门手艺活,徒弟通过观摩师傅的操作,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模仿,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仅仅“授以鱼”而非“授以渔”。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不肯主动地思考,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在全优课堂的要求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边做边辨认。” 课美术教学不是1+1=2,而是1+1=n,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极具灵感,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答案的做法无疑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假如先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思考,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引导,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不必再讲,这样学生也能体会到自己探索知识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变局部教为整体教
在以往的美术应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把整体的知识分割成单个的局部,如在色彩学习时,把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分开来讲,割裂开来做练习,看似知识点变得更简单,更易于接受,每节课都有针对性,其实效果并不好甚至很差。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老师是大不一样的,教师头脑里先前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然后再进行分解,细化。而在学生头脑里先是一片空白,给他们灌输一些零散的局部知识,他们当然是很难接受的。知识是具有整体性的, 是不能把它拆散肢解的。如在教授素描头像一课时,谈对形的把握时就必然涉及到体积,讲到体积时,就又要牵涉到明暗、空间和结构。所以知识是不能完全把它拆散去讲,应该在整体的学习中,适当有针对性。把整体的知识分散,细化,看似变得简单易懂,实则变得庞杂而缺乏联系和逻辑,学生自然就更难以接受了。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
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体现地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
三.要以活动为中心
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按照教育学课程设计理论,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
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伦勃朗《带金盔的人》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金盔上那耀眼夺目的金属特征?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康小娟,女,甘肃临洮县文峰中学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