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师范”教师的成长之路
作者:何秀萍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8期
1997年暑假,人事局的一通电话定格了我的人生——刚从中专学校毕业的我被安排到英雅镇中心小学任教。一不留神,“非师范”的我“混”进了教师队伍。
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刚入伍时的手足无措仍历历在目。不知何为教案、什么是板书、如何与学生互动、怎样做听课记录……一脸茫然的我与其他“师范”教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学校安排我负责二年级除了两节体育和音乐以外的所有的课,除了业务生疏,体力也渐渐支撑不住。期间,我有过无数次辞职的念头,每次坚持不住的时候,我都暗下决心:这个周末回家后坚决不再回来了。可是一到星期天返校的日子,我又犹豫了:要是我不回去,学生怎么办?谁给他们上课……担忧中又重返虐我千百遍的校园。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自己竟然渐渐爱上了教书,学生稚嫩的、渴望知识的眼神是我最大的动力。由此正式开启了我的“学”“教”之路……
2004年,我调至大麻镇中心小学任教,彼时的我已逐渐适应了日常的教学生活。某天,当领导把全县小学数学说课比赛的重任交给我时,我惊呆了。听过、看过、也观摩过不少课,但从未想过自己也能作为选手参加比赛。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和实践。一个星期后,当我把初稿拿给领导时,领导边看边问:“这是你自己写的吗?”我忐忑不安地说:“是的,怎么了?”毕竟从未写过类似的稿件,没什么把握。“写得挺不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最后,校长只在开头帮我加了两个字,就把稿件还给了我。这让一直缺乏自信的我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由于说课比赛需要制作课件,当时的我没有接触过电脑,连打字都不会,更别说制作课件了,所以每天只能在课余时间请电脑室的教师帮忙,后来觉得实在不方便,就自己买了一台电脑,白天在学校认真学习制作方法,晚上回到家再仔细琢磨并尝试着更改。终于,我学会了PPT的制作流程,并且学会下载各类优秀的FLASH课件参考使用,近几年还学会了制作微课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漫漫教学路,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先狠补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考取了小学、中学两本教师资格证;也通过业余时间参加成人高考,先后取得大专、本科学历,以知识武装自己;并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教改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