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背景人物文件内容结果性质影响356BC商鞅变法开始总: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1)农业发展(2)手工业技术进步(3)商业日趋活跃(4)阶级关系的变化2、政治方面的变化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3、军事方面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战争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4、文化领域的变化百家争鸣;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商鞅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以此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 (3)普遍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4)“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书。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5)社会风尚习俗领域的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38BC商鞅被杀,但其改革措施保留下来。(1)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2)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变法使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历时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3)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拔族由游牧生活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定居5世生活。北魏孝文纪(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帝改革末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4)社会矛盾尖锐:一是农民负担重、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5)个人因素: 冯太后、孝文帝推行冯太后、孝文帝1、建立各种新的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成功2、迁都洛阳3、移风易俗(1)易服装(2)讲汉话(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4)通婚姻(5)改籍贯1、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加速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11世纪王安石变;法1069年开始1、北宋建立2、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王安石害4、中央集权的强化5、社会矛盾的激化6、(总)积贫积弱局面形成7、庆历新政昙花一现一、改变积贫局面1、青苗法2、农田水利法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4、市易法5、方田均税法6、均输法二、改变积弱局面1、保甲法2、保马法3、将兵法4、设军器监三、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1、改革科举制度2、整顿太学3、唯才用人高三2班 潘俊羽遭到守旧派激烈反对,改革最终失败1、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2、如青苗法、免役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