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格式塔心理学

我们一般都把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形倾向之下。阿恩海姆在书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但是,我们综观阿恩海姆美学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以及对其理论核心概念转变的分析可以看出,视觉艺术中的视知觉活动的完形倾向被转换成了一种具有思维性质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视知觉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那么也就意味着“动力”是“完形”的动力机制,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本质就是“完形力”或“格式塔力”。

关于视觉艺术生命形式的生成条件,苏珊・朗格有过精彩论述:“总之,要想使一种形式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它就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一种动力形式。换言之,它那持续稳定的式样必须是一种变化的式样。第二,它的结构必须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的构成成分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通过一个中心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

我们可以用苏珊・朗格在这里所陈述的思想,来揭示阿恩海姆之所以强调“动力”的重要意义。在阿恩海姆看来,苏珊・朗格上述四个关于形式成为生命形式的条件都是“有方向性的张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也就是说,阿恩海姆强调视知觉形式形成中的“动力”,实际上是想确立一种视知觉形式建构的动力机制,以便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能够在视知觉内部来完成或生成。“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却完全是通过知觉力的活动来确定的。”“在一件艺术品中,不仅需要包含着极其丰富多彩的动力关系,而且这样一些关系还能在静止和运动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平衡。这种特殊的平衡,早先曾被人们作为一幅画的内容或主题看待,而我却认为,只有意识到这些视觉力的式样是如何反映内容的,才有助于评价一幅绘画的卓越艺术性。”可见,只有“有方向性的张力”的相互作用或活动,即动力,才能使视觉艺术成为生命形式,艺术形式也才能成为有意味

的形式。

很显然,阿恩海姆并没有因为强调“力”或“动力”而放弃“完形”、“完形倾向”等概念。实际上,在阿恩海姆的文本中,“动力”和“完形”之间存在着一种表里交互阐释的意味。说“动力”,其实是指“完形”的内在生成机制;说“完形”则是在说此“动力”所成就的形式。也就是说,“视知觉形式动力”一方面是视知觉形式生成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又体现其达成的形式,即“力的式样”。 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由此看来,学界通常认为阿恩海姆建构其美学理论的基石是视知觉“完形倾向”的理解,应该作一个偏转,即他的“完形倾向”其实应该是视知觉形式动力,从而使我们对之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阿恩海姆在书中,首先论述了这种力在物理世界和艺术中的存在。他认为,决定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就是力的基本式样的不同。“这些自然物的形状,往往是物理学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迹;正是物理学的运动、扩张、收缩或成长等活动,才把自然物的形状创造出来。”例如,在那种向四面八方扩展的凸状云朵和那些起伏的山峦的轮廓线上,我们从中直接知觉到的就是造成这种轮廓线的物理力的运动。在树干、树枝、树叶和花朵的形式中所包含的那些弯曲的、盘旋的、或隆起的形式,同样也是力的生长和运动。云朵和山峦本身具有一种物理力,而其表现出的向四面八方扩展和起伏则是力在艺术中存在的表现。同样,树干、树枝、树叶和花朵中包含了物理力的生长和运动,而它们表现出的弯曲盘旋隆起则是艺术层面上的力。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形式。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比如说,微风中摇摆的柳树会使人产生离愁别绪之类的情感。正是由于柳树的外在形态,人对其的感知,人内心的情感及

柳树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这几种力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致,激起了人的审美感受,因而柳树在微风中摇摆的姿态就具有了悲哀的感觉。阿恩海姆认为,事物运动或形体结构本身与人们的心理-生理结构有类似之处。对象之所以是显得是人的情感的“移入”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微风中的柳树并不是因为人们想象它类似悲哀的人才显得悲哀,相反,而是由于它摇摆不定的形体本身传达了一种在结构上与人的悲哀情感相似的表现,人才会觉得它是悲哀的。所以,事物形体结构和运动本身就包含着情感的表现。事物本身的形态就包含着情感的表现,而不是人赋予的。这种观点肯定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形式却明显忽略了人和社会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阿恩海姆反复强调,审美知觉既不是由过去的经验造成联想的结果,也不是像照相机那样的机械复制,而是艺术形式与人们的审美知觉在力的基础上达到异质同构。按照他的说法,物理世界、艺术世界、心理世界、和人类社会根本上都是统一的。因而它们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视觉对象本身具有的特征传递到人眼中,经过人的心理作用以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审美感受。

阿因海姆在书中曾指出: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最后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所以要想做到人性化的编排设计就要在设计中遵从这一视觉流程的规律,将各个视觉符号编排到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的位置上,这样既能够更有效地传达视觉信息,又符合设计心理学的规律。

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例如有些国家或民族有他们忌讳的颜色或动植物,所以在做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吉祥物的设计及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些视觉要素,从而能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此外,为了更好的对某个国家或某民族的人传达信息,可

以针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设计具有相应文化元素的设计,以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亲和力,使宣传的主题更为受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所以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更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和平衡情感,既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快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设计在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 只有这样才能以蕴涵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真正做到周到、细腻,使更多的使用者感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