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益论文

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益论文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益

【摘要】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优化课堂提问是较为重要的一环。精当、巧妙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优化提问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7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节灵动而又高效的课堂是离不开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的。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问”是为了“思”,巧妙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还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设计并实施课堂提问呢? 1 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课题即“文眼”,它是联结题和文的关键点,把它突显出来,就可以大体把握课文的梗概、范围或主旨。以课题为着眼点设计提问,展开教学,能够纲举目张。如教学《学会合作》这篇课文,可以先

引导学生找出题眼“合作”,然后依此提出:“什么叫合作?为什么要学会合作?怎样才能与别人搞好合作?”这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就是开通一条理清课文的路子,使教学指向清晰明快。学生循此思路,自主地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明确了课文中心,一举数得。

2 从课文的中心句入手

课文的中心句,或揭示题旨,或点名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设计提问,往往可以见一斑而窥全貌。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夹竹桃》一文有单独成段的总结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地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抓住这一句,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设计:1.自读全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2.从这句话中画出两个重点词语(韧性、幻想);3.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哪些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这样抓住一句串联全篇,犹如用一条红线串起无数珍珠。又如教学《秦兵马俑》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让他们先找出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语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引导学生从“规模”“类型”“个性”入手,找找哪部分是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哪部分是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进而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 从内容的对比处入手

有的课文,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参议员前后的态度变化就是一根隐线,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这根线索,并做下记号。可以用图示表示: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根据这些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在场的参议员们听着林肯的演讲,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会如此之大?着眼于此设计问题,就能一下子触及课文的根本——宽容是一种力量。由此,学生也就自然地领悟到:林肯虽然出身卑微,可两度成为美国总统,并深受人民爱戴,靠的不仅在于打赢了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而且在于它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在更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再如教学《水》一文时,教学到写下雨给村里人带来欢乐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前面写缺水带来的苦。前后对照,疑问就产生了:为什么这样写呢?通过讨论,反衬这一手法的运用就渐渐明确了。这样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抓住关键,教学目标就能得到很好地落实。

4 从文章的概要入手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概要,可以对课文先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由此展开学习,深入到课文的各个局部,沟通联结细微末节,以便进一步印证、丰富、完善这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预习时初读

得到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夏洛蒂.勃朗特,再加以扩展,从而抓住课文概要,夏洛蒂.勃朗特遭遇了哪些逆境?她是怎样不屈抗争的?结果如何?从中你悟到了什么?由浅入深,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从夏洛蒂.勃朗特身上学到顽强不屈、永不言弃的精神。 5 从内容的细节处入手

如果设计问题时能以某些细节为着眼点,然后由点及面,层层导入,教学思想就会自然形成。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在指导感情朗读描写老天鹅用血肉之躯第一次扑打冰面的句子到位之后,可以提问:“那老天鹅第二次是怎样扑打冰面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学生思考教师的问题,所得到的答案,还是老天鹅第一次扑打冰面的那些句子。老师继续追问:“同样的描写,这第二次扑打冰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第三次又和前两次有何不同?”这一问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学生马上进行情景联想,想象出老天鹅在第一次扑打冰面后,身体受了伤,第二次、第三次的扑打更艰难了。这样,不但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天鹅的精神及文章内涵,而且教学思路自然清晰。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贯穿写作方法,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使课堂提问精准而有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