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风俗的历史意义。 2.知道不同的风俗有着不同的含义。 3.在活动中理解风俗的意义,知道风俗的演变,知道要保护传统的风俗。 4.树立保护传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风俗的历史意义。知道不同的风俗有着不同的含义。 难点:在活动中理解风俗的意义,知道风俗的演变,树立要保护传统的风俗的意识。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本课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1课。这一单元主要从家乡的习俗和风俗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通过对传统风俗和艺术的了解,教会学生保护传统的重要性。本课聚焦于家乡当地的风俗,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风俗,引导学生爱家乡,爱传统。 本课设计了三条线索:第一,知道风俗就在我们身边,不同的风俗代表着不同的祝愿。第二,知道有趣、奇妙的节日风俗,从了解风俗的由来和各地不同风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知道风俗的演变,了解风俗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发生改变,发现社会对风俗的重视。借助教材事例,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保护风俗,保护传统。 2. 学情分析: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淡漠。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 1 我们当地的风俗 班级 教时 3 执教者 日期 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你了解多少家乡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哪些节日的风俗? 2.教师准备:教学媒体 第一课时:风俗就在我身边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们了解到关于伴随我们成长的风俗有哪些吗? 2、 出生、满月、周岁是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比较重要的三个时间点,在这几个日子里会有一些风俗,我们来了解一下。 学生活动 交流。 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几个身边比较常碰到的风俗来对风俗是什么有个初步了解。 二、了解“爱幼”风俗 1、介绍关于出生、满月、周岁、等伴随学生成长的风俗。 2、伴随我们成长的风俗还有很多,你们知道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吗? 3、小结:中国是一个爱幼的国家,有许许多多的风俗都与孩子有关,寄托的都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交流 交流 交流。 交流 通过交流介绍让学生感受身边伴随成长的一些风俗,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爱幼”的这个传统美德。 三、了解其他习俗 1、在我们身边大家又熟悉的风俗还有很多,比如十二生肖,老师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十二生肖。 2大家可以来分享一下收集到的生肖信息。 3小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文化也来源已久,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风俗。 1、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再联系一个身边比较常见的生肖风俗,让学生去体会风俗就在身边。。 四、了解“尊老”习俗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最后,学生通过对“尊老”习俗的交流,再次体会“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你知道有哪些尊老的风俗吗? 3、总结:无论是哪一种身边的风俗,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感情。 交流。 板书设计: 风俗就在我们身边 爱幼 其他风俗 尊老 第二课时:奇妙的节日风俗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感受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2、能主动探究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产生积极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 3、珍视传统民族节日,尊重各民族不同的节日习俗。 教学重难点: 能了解并主动探究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师活动 3、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知道有哪些吗? 4、 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请学生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5、 小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学生活动 交流。 交流。 观看图片 分享诗词 设计意图 首先由传统佳节引出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并进一步探究这三大节日的知识,最终来引入节日风俗。 二、了解来历 1、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来历与历史小故事。 2、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有关这三个节日的优美诗词。课前老师已请同学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就让我们在这儿举行一个小小的节日诗词欣赏会。 3、小结:这些优美的诗词让我 接着通过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举行一个节日诗词欣赏会。通过这些优美的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们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了解习俗 1、作为传统佳节,这三个节日有很多庆祝的方式,还记得你们家里是怎么过节的吗? 2、在这些日子里,除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以外,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习俗与活动。 3、你对哪个习俗最感兴趣呢,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式呢? 4、小结:丰富多彩的习俗给喜庆的节日更增添了一份欢乐。虽然这些习俗形式各异,却都蕴藏着人们的美好心愿。 四、提高认识 1、除了三大节日,各地还有不同的节日以及独特的风俗。而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还有不同的节日以及独特的风俗。 2、你知道有哪些地方或者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习俗吗? 3、总结:无论是中秋节还是端午节,抑或者是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感情。 交流。 自由组合、分组学习后交流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交流。 再联系实际,询问学生自己家中是如何过节的,通过媒体展示更多的节日习俗,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本通过自由组合、分组探究后交流,感受节日文化。 最后,请大家针对各地或各民族不同的节日与风俗展开讨论,再度体验不同的节日风俗中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奇妙的风俗节日 春节 中秋节 端午节 第三课时 风俗的演变 1.初步了解风俗演变的历史。 2.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 3.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了解感受风俗的演变。 4.感受各地风俗的意义,树立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有很交流调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查结果 发生着变化。它们的变化历史正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让我们透过春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变迁来了 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吧! 二、交流调查情况 同学们,课后我们通过查阅图 交流 本环节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再各组派代表上台交流。既对学生课后调查作 个检测,又起到人人交流的目的,多种调查方式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组内交流 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 调查了我们所生活的地区或家 乡的一些风俗,特别调查了哲 学风俗的变革情况及变革理派代表上台由,下面让我们以小组的形式交流 汇报一下。 1、组内交流。 2、各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活动二: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 风俗演我们了解了好多风俗演变的过 变看法程,我们说有些风俗是因为不 辩论 符合时代的需要,应该被淘汰; 但也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 还是有不同的看法。 来辨一辨这个习俗是淘汰好还是不淘汰好。 观点一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放鞭炮而受伤、致残甚至丧命。放鞭炮还会污染环境,鞭炮中的火药在燃放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的物质,而且放鞭噪音很大,因此要禁止燃放。 观点二 派出4名同学进行是否 一、我们就以春节放鞭炮为例,正反双方各 汰的风俗有个辩证的认识。 保留的辩论 学生通过辩论,对于一些淘放鞭炮是中国人庆祝节日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期盼新的一年能平二、设疑 除放鞭炮习俗外,你还有哪些方面习俗的看法? 自由交流 活动三: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 和喜事时的重要习俗。过年时, 安,感受浓厚的过年的气氛。 了解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些优良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的风俗 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一、清明节 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 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 清明节最先是一个用来安 排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淮南交流感受 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 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 思是说春分过后十五日为清明交流想法 节。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 量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 时机。此时农人始事耕作,一 年的劳作也从此开始。 扫活动。 二、重阳节 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 2、说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一些优良的风俗,清明节让学生懂得凭吊先烈,感念祖恩。 1、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 就开始过此节日。 2、说说把重阳节定位“老人措施对保护重阳节风俗有什么意义? 3、从古到今,有很多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开个重阳诗会吧 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交流看法 板 书 风俗的演变 风俗名称…… 风俗主要活动 …… 风俗淘汰变革情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