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教学策略
骆 晨
(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 苏州金阊 215000)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堂上的时间又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效率 教学策略
在小学学习阶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新课改背景下,不少教师已经在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大面积沿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常常会有学生上完一节语文课,却觉得没有学到太多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有所学,有所得。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探究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具有实际意义的。
一、创设情境教学的氛围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课文描绘出的情景,展现出形象鲜明的图片,并能借助背景音乐、视频播放等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再现课文中的场景。[1]
比如,教师在教学写景文时,若能恰当为学生创设生动情境,便能让学生如临其境,置身其中。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上的第二单元中,三篇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是描写祖国风景如画的课文。但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曾到过这三处地方,要激发起学生对作者笔下美景的喜爱之情有很大的难度。此时此刻,就需要老师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出来,学生就仿佛身临其境,对作者的语言文字也就多了一份共鸣。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有声有色”的情境教学方式同样能够让课堂生动有趣起来。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清平乐 村居》时,教师会带学生疏通字意、文意,也应侧重于介绍与“词”相关的知识。“词”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可以演唱出来的,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歌词就是苏轼十分著名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中秋》。因此,教师不妨先做示范将《清平乐 村居》演唱出来,引起学生对于“词”这种文体的新感知,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调子为曲,用《清平乐 村居》的内容为词学着唱出来。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学生体验到“乐中学”的课堂魅力。[2]
二、在课堂上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
语文学习不应该是一种教师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索的模式。若想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那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
生字教学是语文中低年级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当教师在低中年级的课堂上教到难写的生字时,可以尝试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结合从前所学到的记忆字形的方法,自编口诀来记住这个生字。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生字的趣味性,也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较之中年级有很大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完全不需要按中年级那样逐段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分析。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弄清一篇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就能明白的知识点,这样的内容课上可以选择简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争取更多的课堂时间;哪些内容是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理解的,这样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哪些内容是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的,这样的内容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课堂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
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三、注重朗读的体悟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大多数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一项,这就足以看出朗读这一项能力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只是为这节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更是能够让学生产生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是能够咀嚼出课文中更多的内容,把课文。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中告诉了读者们,在不同的时间段读《人鱼公主》这个故事,自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数浅显易懂,学生对于课文的大意和重难点的掌握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文中总有一些地方是可以进行深度挖掘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自己会从文字里会慢慢品读到不一样的体会。“一千个人的眼中,会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当学生读悟出课文中属于自己的感受时,只要是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和表扬。
四、让孩子形成思维的体系
语文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很多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容易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其实,语文学习的内容多,并不意味着语文的学习就是杂乱无章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能够将前后学习的内容进行勾连,并且能够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其他与之有关的知识点。
比如,在教到“烧”这个生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为这个字换掉部首组成新字:像“浇水”的“浇”,像“富饶”的“饶”,像“绕口令”的“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向学生传递“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学生所学习的生字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从一个生字向其他许多的生字去联想,这也是学生身上具有发散性思维后的一种具体表现。[3]
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直都是语文教师心中的“老大难”问题,大多数学生对于阅读理解有一定的恐惧感。语文课本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教师不妨可以讲其中一些浅显易懂的篇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后谈体会,接着趁热打铁找一篇与这篇课文写作手法或写作内容相似的课外文章,继续让学生自读后谈体会。这样学生既能从自学中锻炼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能够慢慢克服对于阅读理解的恐惧感。
参考文献[1]杨美花.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J].教育,2016,11:19-19.
[2]唐玉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中华少年,2016(2),02:25-26.
[3]崔峦.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
77“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厚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