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
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
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3.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4. 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
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 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C. 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B.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D. 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
5. 以唐朝为界观察,唐以前的江南一带没有长期割据并立的政权。唐朝瓦解后,江南一带
割据政权有五个,且这些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北方割据政权。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 江南比北方更稳定 C. 江南经济日渐发达 B. 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割据局面 D. 政治重心由北逐渐向南移动
6. 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
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第1页,共10页
A. 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C.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B. 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7. 据记载,北魏末年在河北查出隐漏人口将近一半,东魏政府也查获逃漏户口60余万,
而在南方,自吴至陈的300年间,政府统计的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这主要说明()
A. 南方统治区域逐渐缩小 C. 南方人口流失相当严重 B. 南方的政局动荡难以统计 D. 南北方政治控制力的差异
8. 撰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记外国,系抄旧史而成,杂乱无章,为人不取。南宋时
进士周去非在广西仕宦期间作《岭外代答》,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该书问世之后,未曾刻成书,而“有多种抄本流传”。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朝廷对海外史地知识的轻视 C. 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独具特色 B. 时人的域外知识仍相当有限 D. 民间海上贸易渐趋松弛
9. 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
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 江南市镇己出现城市化特征
B. 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 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 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10. 在明朝,粮食的主要产地是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但江南所产粮食不能满足本地需要,
以至于“吴中等地,全恃湖广、江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城市居民的迅速增加 C.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B. 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D. 重农抑商事实上的松弛
11. 历史地理学家发现,当气候变化时,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长城一线基本重合)居
住的各个民族生活状态会发生重大变化。具体情况如表,据此可以说明
寒冷期时段 第二个寒冷期 (公元3至6世纪) 历史阶段 重大历史现象 东汉至隋朝 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等南下,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 第2页,共10页
第三个寒冷期 北宋中后(11世纪至13世纪) 期到元初 辽、西夏、金与两宋的对峙、蒙古族入主中原。 表中国历史上气候寒冷期(北方最冷可达 - 300)(节选)
A. 气候寒冷期主导中华民族融合进程 B. 少数民族决定中原地区的政权更替 C. 气候寒冷期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D. 气候变迁推动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2. 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
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C. 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 南北方矛盾日益加深
13. (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24)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
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C. 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B. 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D. 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14. 《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为
最多。近人统计,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各地水利措施的次数见下表。这反映了()
省份(今) 浙江省 江苏省 安徽省 隋朝(次) 2 1 1 唐朝(次) 44 18 12 A. 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 B. 唐朝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D. 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农业中心
15.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
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第3页,共10页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16. 如表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22.9% 35.8% 58.4% 珠江流域 1.6% 2.8% 6.8%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75.5%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 61.4%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 A. 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C. 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17. 读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
朝代 粮食亩产 B. 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D. 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先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宋 元 明清 87.84 96.48 94.92 90.84 83.28 115.68 156.24 南方(稻区) 64.32 94.92 136.32 166.44 231.24 312.48 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 /市亩
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 B. 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C. 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 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18.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
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城市规模的扩大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雇佣关系的产生
南宋以19. 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
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
第4页,共10页
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C. 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B.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20. 下图为明清江南进士在全国的比例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A. 明朝江南经济发展到顶峰 C. 江南社会的兴盛与没落
二、材料解析题
B. 经济繁盛有助文化和政治影响 D. 19世纪江南文化日益走向衰落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 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第5页,共10页
材料二 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三 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 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古代人口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第6页,共10页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要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干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比例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材料二: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
第7页,共10页
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第8页,共10页
【答案】
1. B 8. C 15. B 2. C 9. A 16. B 3. D 10. A 17. D 4. A 11. D 18. B 5. C 12. C 19. A 6. A 13. C 20. B
7. D 14. C
21. (1)①民族矛盾;②战乱频繁;③人地矛盾;④政府调整政策,鼓励人口迁移;⑤经
济重心南移,南方条件好经济发展较快;⑥新型作物的引种。
(2)原因:1978-1983年:人口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1987年后:人口流动猛增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
变化:①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②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③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④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⑤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⑥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
22. (1)变化: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
原因:近代以前东部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成东部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东部地区对外交通和开放方便;近代工商业主要集中于东部。 (2)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23. (1)南移原因:①北方战乱多,社会不安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而
南方则相反,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②北方人大量南迁,为南方发展提供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及南方统治者的某些积极措施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④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促进南方的文化发展,促进南方人口的增长,影响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第9页,共10页
第10页,共1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