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读出真我,读出个性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钟祥市长寿路学校 袁金丽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已为老师们耳熟能详,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也各有千秋。俗话说: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阅读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本课的设计希望通过归还学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会说自己想说的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陌生的景物,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 教学过程:

一、 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乡下人家》,看老师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着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疑由心生,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乡下人家的生活是陌生的,接触到这个课题,他们的心中肯定有许多想知道的内容。有了这份好奇,疑惑,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定会倍加用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好读的地方多

读几遍。

2.检查字词,相机指导,重点指导“率”的读音和写法。

3.读完课文后,乡下人家在你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答:美丽、迷人„„)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让学生对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多么让人期待呀,带着这份期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在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旁边作上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2.生自读课文,写感受,教师巡视。3、学生交流。

4、学生谈感受。

生:我喜欢乡下人家门前的瓜架„„

师:那你就美美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吧。(生读)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长长的藤„„

师:这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副别有风趣的 (生答:装饰)

师:知道什么是装饰吗?(生答) 师:乡下人家是用什么装饰的? 生:搭个瓜架„„

师:这样的装饰你觉得怎样? 生:很美,特别„„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生:第二句,因为它用乡下人家和高楼门前的装饰在作对比,让我们更加觉得乡下人家的可爱。

师:是呀,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没有那么威严,神圣,它充满了可爱与风趣,带着这种感觉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想伸手去摸摸那长长的藤呀,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摸摸那青、红的瓜„„ 师:看来你是迫不及待地想融入乡下人家的生活了,还有谁来说说你感兴趣的内容?

生:我喜欢乡下人家门前种的花。

师:是呀,对于一些乡下人家来说,在屋前搭一瓜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门前再种一些花就更好了。听老师读,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花儿绽开了美丽的花瓣„„ 师:(出示课件)看,这就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的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些花儿绽开美丽的花瓣,散发出了浓郁的香味,惹得我们真想去闻一闻,请男同学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话。女同学再读一遍。

师:你们读得就像这花儿一样美,还有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喜欢乡下人家屋后种的竹笋。 生:竹子很绿,„„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句话所描述的景象?

生:雨后春笋。

师:你最喜欢这句话中的哪个字?生: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笋出土的样子„„

师:哦,这些竹笋像一个个淘气的娃娃从土里探出了头,你能不能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竹笋探出头来的样子。(生读)多么富有情趣的画面呀,屋后的竹笋是那位同学的最爱,谁再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感兴趣的内容?

生:那些房前屋后的鸡很可爱,鸡妈妈带着小鸡们觅食的情景多么温馨呀,旁边还有一只公鸡守候着。

师:(出示课件)请大家看大屏幕,如果此时这只母鸡带着小鸡就站在你的脚下,你会怎样?

生:摸摸小鸡„„ 师:我想这些小鸡也会非常友好地啄啄你的脚,你高兴吗?把你此时的感受读出来。

师:我想大家感兴趣的乡下生活肯定不只这些,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那些鸭子很快乐„„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鸭子的悠闲与快乐。(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师:乡下人家不仅有你们感兴趣的风景,还有许多好听的声音呢,你们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你发出是谁的叫声?你来把这好听的声音给大家学一下。(生学) 师:老师听出来了,纺织鸟的叫声是很轻快的,这轻快的叫声赛过?(生答: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了一天的人们甜蜜地进入梦乡。其实呀,在乡下还有许多纯天然的音乐,你们知道的有哪些?

生:风声,知了叫,青蛙叫

师:这些音乐让乡下生活充满了欢乐。乡下人家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也唤起了老师对家乡的思念。我从小生活在乡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夏天的傍晚,当太阳慢慢落山,热气慢慢散去的时候,我们把桌椅饭菜搬到屋外,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霞光映照在我们的脸上,微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此起彼伏的蛙鸣声在耳边索绕,所有的疲惫都在此时烟消云散。过了一会儿,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天空中出现了许多一闪一闪的亮光,知道那是什么吗?(生:萤火虫)我们追着赶着把捉到的萤火虫装在小瓶子,放到蚊帐子里,它们陪着我甜甜的入睡。

师:我看同学们都听得入神了,你们是不是挺羡慕老师的呀?(生:是) 师:现在大家没有机会亲自体会,我们请一组的同学读一读这句话让其他同学感受一下。(生读)

(引导学生能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是本课的重点;如何从陌生的景物,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

课的难点,要突破重难点离不开“读”。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读的内容和方式都不同,这些内容和方式都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读出来的。这样的设计课堂的灵活性是相当大的,虽然对教师驾驭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把阅读的空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学生在读过之后,教师相机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融洽,让人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已然来到了乡下人家,坐在农家小院的门前闲话家长了。) 四、 整合内容,抒发情感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在作家陈醉云的笔下,那屋前的瓜架,是一道?

生: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那门前的鲜花,屋后的竹笋是一道? 生: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那觅食的鸡群;那戏水的鸭子是一道?

生: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那乡下人家在屋前边吃晚饭边话家长的快乐,那夜晚欢快的纺织鸟的叫声是一道?

生: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作家陈醉云对乡下人家生活充满了向往,充满了热爱。我想大家此时肯定也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老师这儿有一首没有写完的小诗,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填在上面。(出示小诗,写完后配乐朗颂) 教学反思

上完这课之后,我的心里只一个想法,那就是赶紧买张车票,回老家看看。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于课文中描写的这些场景我并不陌生,可当孩子们在一字一句认真品读这些句子的时候,我的心里却莫名地升起了一种冲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乡下人家的感知是模糊的,他们可能听长辈们说起过乡下人家的生活,可能在出远门时路过乡下,也可能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但却从未真正的在乡下生活过。作家陈醉云所描写的这些场景是乡下人家最普通不过的了,可就是这普通的文字却饱含了深情。学生在读过课文之后,对乡下人家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走入了这篇文章,他们看到了瓜架,看到了鲜花,看到了鸡鸭,听到了虫鸣,这一切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说是多么的新奇呀。“找到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受。”这是整个课堂的主要话题。世上没有同一片树叶,每一次朗读,每一次体会,可能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都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他们的内心所感,内心所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了真切的感知,熟练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就容易多了,我也就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去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堂就少了一些老师讲解的枯燥。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思维,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我想这应该就是“个性化阅读”的个性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