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教材分析 的写法。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难点: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在“对话式”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教学目标 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但是对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较浅,尤其本文作者的思学生学习能想情感并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托在叙事写力分析 景之中,特别是描写滁人之游的内容,与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学生不易直接把握。

初中语文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在结构上前后紧相呼应,行文严谨,浑然一体。全篇也多用“也”字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读来朗朗上口。为此,要让学生强加诵读,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加深理解。这教学策略选些工作在学生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强调。加强择与设计 诵读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欣赏、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之美。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深入探究的问题放在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一、导入新课 二、领略景美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教学过程 等着老师来教学,来给他一个模板式的记忆内容。而是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对话。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打下基础。这一步相当重要。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朗读:第一次朗读听学生读,正字音,明句读。第二次朗读要求体会音韵美。第三次朗读注意体会意境美即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教师点明文体特点及文章中21个语气不同的“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这是学生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也是学生和文本的浅层次感性对话。在朗读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对文章有一个朦胧的感性认识,尽管学生现在还说不出来文章好在何处,但通过前面作者写此文具体过程的介绍和自己的朗读,有了“美文”的感觉,并且心中有了对文章的浓烈的喜爱之情。这样后面深入文章内容的探讨才是真正的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而不是老师的一味灌输。 三、感受人欢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说明:此步骤重在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试着理清文章的思路。这实际上是缘着作者的文字追踪作者的所思所想。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归纳情怀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说明:这一步骤重在给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五、解读“醉翁”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醉翁”醉了吗?(2)“醉翁”老了吗?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说明:这一部分是学生在充分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和老师之间的对话。这种深层次的对话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和梳理自己的思想进而组织自己的语言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心力才能实现的。教师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首先,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老师的题目指引下有明确的方向,要将预习工作课例研究综落到实处。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也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切述 实有效地进行。这可以为学生实现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凝听者和参与者,尽力营造平等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应当是课堂的一个师生的深层次对话,也是学生真正积极思考问题的一个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