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谢明德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公共频道
*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提到: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下,对于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来说,媒体融合的整体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中新媒体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那么,着力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媒体融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的融合,思维观念的转变,将会成为媒体融合的关键。将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新媒体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全媒体人才的稀缺,几乎是所有传统媒体共同面临的尴尬。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人才培育和人才转型,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选择。那么,全媒体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换句话说,全媒体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尽管传媒业界根据各自特点,都有各自针对性的需求、要求与渴求,但总体来说,业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以下几种类型的人才:
(一)集技术型、创新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首选
就目前来讲,在现阶段如果完全靠新闻传播院校及相关专业来培养新媒体人才,恐怕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主动出击。通过学习前沿知识,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手段与技能,边学边干,才能让自身适应新媒体的需要。每个媒体从业者,尤其是从事传统媒体多年的“老资格”而言,必须转变甚至颠覆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尽可能提升自身“附加值”,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和创造性,才有可能不被轻易淘汰。如果你是一个既有新闻基本业务功底,又擅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那你就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将是“香饽饽”
一个好的创意、一项技术革新、一个岗位“大拿”,对于媒体融合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大家都不会,只有你能做,大家都会做,你做得最好。要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某一岗位离不开的人才,譬如
说在节目策划、后期制作、节目包装、调音灯光、甚至某一个应用软件方面,成为一名行家里手、专业大拿、甚至专家型的人才,那么,你肯定就是“香饽饽”。
(三)具备全媒体传播所需的基本素养
一个合格的全媒体人才,首先要有产品意识、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也就是说,你得想方设法让用户觉得你的产品物有所值,让受众感到你所提供的信息有所受益。其次,要有创新意识。如果你不率先自我改变,很快就会被人取代。因此,只有不断地锐意进取,自我革新,才能满足受众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三,要有团队意识。没有唐僧,悟空只是一个猴子,没有悟空,唐僧只是一个和尚,所以团队的力量很是关键。媒体是一样,若要健康良性发展,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齐心协力。第四,要具备选择辨析提取有用信息,也就是从沙堆中找寻珍珠的能力,利用网络技术提供传播效果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和新媒体运营的能力。
(四)精于媒体传播的高素质人才
有专家认为,在未来的媒体融合中,多元、复合、专业人才将更受欢迎。单纯的新闻传播学科背景人才,在媒体行业不一定吃香,当下的媒体行业更青睐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社会往往更需要权威的声音。这种权威性、公信力与传媒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是分不开的。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传媒人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完善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精神。能够本着理性的精神,从政治大局、道德精神的高度,独立地审慎思考,客观报道,公平立论。
二、建立校企合作育人 资源共享机制
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也是融合发展的一部分,包括软件融合与硬件融合。软件融合就是人才培养的合作,硬件融合则是资源共享机制。
(一)校企合作松散 资源共享脱节
就目前来看,咱们校企合作的形式还
不够紧密,资源共享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学生闷头学理论,企业忙于搞生产,除了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和假期实习之外,校方及学生平时很少与对口专业的企业单位打交道,沟通交流很少,实习见习不多,合作机会更少。硬件融合方面的壁垒同样存在,好多拥有传媒专业的高校,几乎都要建设相应的教学设施、实验设备、专业器材,包括演播室、录影棚、摄像摄影器材等,有些档次还挺高,比较先进。但是这些设施设备仅供教学使用,利用率并不高。有的还因为还缺乏专业老师和技术指导,造成优质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盘活硬件资源 提供实训基地
值得叫好的是,目前许多广播电视媒体单位已经开始与相关专业技术院校进行了合作,挂牌成立了实训基地。必要的情况下,媒体单位的节目与活动,可以利用高校的演播室进行制作。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媒体单位,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交流和实习见习。
(三)加大软件融合 强化校企互动
老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专业从业者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和长期的实践经验,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校企合作育人大有益处。比如说,作为媒体单位,可以给相关专业学生提供观摩学习、假期实习机会的机会与平台,结合实战经验为高校培训专业老师,进行专业设施设备的技术服务与培训,与高校合作实施项目,参与科研课题。也可以组织媒体单位的播音主持、节目编导、编辑记者、技术骨干进入高校,现身说法,对口串讲,真正让校企互动教学制度化、常态化。
(四)有“专”才有“业”
传媒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局限于本专业,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媒体单位的好多业务骨干并非专业对口,科班出身。只要你足够热爱这个职业,只要你做到了某一领域的专家级、高精尖,同样就能在传媒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做到足够
。
117
“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