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细菌学基础(1)

细菌学基础(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细菌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20分)

1.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单细胞组成,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核,如: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4、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称为芽胞

5、性菌毛:带有性菌毛的细菌具有致育能力,称为F+菌或者雄性菌。雄性菌的遗传物质能通过性菌毛传递给F-菌,这个过程称为接合。细菌可以通过这个方式传递耐药性以及毒力。

6、质粒: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

7、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的细菌。

8、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的细菌。

9、细菌生长曲线:它是将少量的单细胞微生物接种纯种到一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细胞增长数目的对数做纵坐标,以培养时间做横坐标,绘制一条如图所示的曲线,我们称这条曲线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10、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二、选择题(32分)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E

A.支原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 D.细菌 E.以上都不是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不同主要是B

A.单细胞 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C.在人工培养基能上生长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

3.细菌细胞壁的基本成份是 D

A.N-乙酰葡萄糖胺 B. N-乙酰胞壁酸 C.脂多糖 D. 粘肽 E.磷壁酸

4.测量细菌的单位是C

A.cm B.mm C.um D.nm E.km

5.细菌的运动器官是B

A.荚膜 B.鞭毛 C.菌毛 D.芽胞 E.以上都不是

6.直接参与细菌致病的结构是C

A.芽胞 B.鞭毛 C.菌毛 D.质粒 E.中介体

7.G-菌细胞壁的组成成份中不包括B

A.外膜 B.磷壁酸 C.脂多糖 D.肽聚糖 E.脂蛋白

8.G-菌相比,G+菌细胞壁的特点是E

A.较疏松 B.无磷壁酸 C.有脂多糖 D.有脂蛋白 E.肽聚糖含量多

9.抗吞噬作用有关的结构是B

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鞭毛 E.菌毛

10.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

A.芽胞 B.外膜 C.鞭毛 D.核糖体 E.细胞壁

11.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是E

A.质粒 B.异染颗粒 C.中介体 D.芽胞 E.荚膜

12.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E

A.荚膜 B.菌毛 C.粘附因子 D.透明质酸酶 E.芽胞

13.细菌芽胞所特有并与高度耐热性有关的化学成份是E

A.核酸 B.粘肽 C.磷脂 D.多糖 E.吡啶二羧酸

14.革兰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存在于B

A.细胞膜上 B.细胞壁上 C.细胞质中 D.肽聚糖层 E.磷壁酸上

15.L-型细菌是A

A.细胞壁缺陷的细菌B.细胞膜缺损的细菌C.缺乏质粒的细菌D.缺乏核质的细E.以上都不是

16.下列哪种不是革兰染色的试剂D

A.结晶紫 B.石炭酸复红 C. 95%酒精 D.美兰溶液 E.卢戈碘液

17.荚膜形成的条件为D

A.只在人体内形成 B.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 C.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形成

D.在机体内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形成 E.在厌氧环境条件下形成

18.细菌的繁殖方式是A

A.二 B.孢子生殖 C.复制 D.有丝 E.配子生殖

19.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D

A.菌丝 B.菌团 C.菌苔 D.菌落 E.菌膜

20.与致病性无关的代谢产物是E

A.外毒素 B.内毒素 C.侵袭性酶 D.热原质 E.细菌素

21.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的物质是D

A.色素 B.毒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维生素

22.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E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核心多糖和脂多糖 E.类脂A

23.大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的PH值为D

A.8.0~9.0 B.7.6~8.0 C.6.9~7.1 D.7.2~7.6 E.6.0~6.8

24.热原质的成份是D

A.蛋白质 B.类脂 C.多糖 D.脂多糖 E.脂蛋白

25. 大多数致病菌最适宜的温度是D

A.28℃ B.32 C.35℃ D.37℃ E.39℃ 26. 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D

A. 大肠杆菌 B. 链球菌 C. 脑膜炎球菌 D.结核杆菌 E. 变形杆菌 28. 研究细菌性状应选用的细菌生长繁殖期是D

A. 稳定晚期 B.迟缓期 C.稳定期 D.对数期 E.衰亡期 29. 关于热原质,错误的叙述是:D

A.大多由革兰阴性细菌产生 B.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C.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D.高压蒸汽灭菌可被破坏 E.吸附剂及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原质 30.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是E

A. 水 B. 碳源、氮源 C. 生长因子 D. 无机盐 E. 以上都是 31.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B

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C.破坏细胞膜 D.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E.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32.革兰阴性细菌对溶菌酶不敏感的原因是D

A.细胞壁缺乏磷壁酸 B.细胞壁含脂多糖多 C.细胞壁含糖量少 D.细胞壁含肽聚糖少,在肽聚糖层外还有外膜 E.细胞壁含有脂类A

三、问答题(48分)

1.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有哪些?

(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3)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

2.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有何区别?

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基本结构),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磷壁酸(特殊成份),包括膜磷壁酸,壁磷壁酸

表面蛋白(特殊成分),包括SPA,M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基本结构),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外膜(特殊成分),包括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3. 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简述其特点和医学意义

(1) 荚膜:是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就液性物质,可帮助鉴定细菌。荚

膜具有抗原性,可作为细菌分型的依据之一。荚膜还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

噬和消化作用。荚膜也能保护菌体避免或减少一些物质,如溶菌酶、补体、抗体和抗菌物质对细菌的损伤,因而增强了细菌的侵袭力,故英膜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荚膜多糖还可使细菌彼此相连,黏附于组织细胞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鞭毛:是附着于菌体表面上的细长而又弯曲的丝状物。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亦可黏附于细胞表面,故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不同细菌形成鞭毛的数目及部位不同,可以鉴定细菌。鞭毛还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对细菌的分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3) 芽胞:胞质浓缩脱水后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芽胞。不同细菌

形成芽胞的大小、位置不同,据此可以鉴定细菌。芽胞的抵抗力强,需高压蒸气灭菌才能杀死芽脑,因此,医学上常将杀死芽胞作为灭菌的指标。

(4) 菌毛:菌体表面细而短的微丝状物称为菌毛,按其功能不同分为普通菌毛和性

菌毛两种。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它可黏附于多种细胞受体上进而侵入黏膜,因此它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性菌毛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故有性菌毛的细菌又称F+菌,参与F质粒的接合与传递。

4. 细菌芽胞抵抗力强大和哪些因素有关?

(1)芽胞含水量少,38%~40%,含有耐热性酶,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 (2)芽胞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透入;

(3)芽胞中含有一种特有的化学组分2,6-吡啶二羧酸(DPA),DPA与钙结合生成的钙盐能提高芽胞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5. 请叙述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结果和实际意义。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即将标本固定后,先用龙胆紫染色,加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再用蕃红复染。

革兰氏染色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脱色,可以说脱色决定了革兰氏染色的成败。虽说革兰氏阳性菌不容易脱色,但如果脱色时间过长,革兰氏阳性菌依然会被脱去颜色而被误认为阴性菌,这对细菌鉴定判读会造成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脱色必须把握时间,不同标本的脱色时间也应该灵活掌握,这需要深厚的经验来把握才能染出优秀的片子。一般来说,脱色脱至恰好没有看得见的紫色脱下为最佳停止脱色的时机。

6.何谓质粒?其有何特点?医学上常见的质粒有哪些?

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

特点:具有可自主复制、传给子代、也可丢失及在细菌之间转移等,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常见质粒:1.致育因子(F质粒,F–因子,性因子等)2.抗性因子(R质粒,R因子)3.产生抗生素和细菌素的质粒4.致病性质粒——Ti质粒

7.何谓L-型细菌?有何特点?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 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革兰阴性

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形态学特性:(1) 细胞壁缺损 (2) 基本形态生物学特性:(1) 嗜高渗性2) 返祖性(3) 弱抗原性

8.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自养菌和异养菌。(2)酸碱度:大多病原菌最适PH为中性或弱碱性PH7.2~7.6。(3)温度:大多适宜37℃,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嗜冷菌(最适温度10℃~20℃),嗜温菌(最适温度20℃~40℃),嗜热菌(在56℃~60℃最好)。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37℃,故实验室一般采用35~37℃培养细菌。(4)气体:指O2和CO2

9.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与致病有关;毒素和侵袭性酶:与致病有关;抗生素:治疗疾病;色素:鉴别细菌;细菌素:鉴别细菌;维生素:防治疾病。

10.细菌在不同性状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现象有如何?

1、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现象

1.观察菌落:菌落的各种特征包括大小、形状、突起、边缘、颜色、表面、透明度和粘度等。

根据细菌菌落表面特征不同,可将菌落分为三型:

A、光滑型(S型)菌落

B、粗糙型(R型)菌落

C、粘液型(M型)菌落

2.血琼脂上的溶血

α溶血:又叫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又称完全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

3.气味:通过某些细菌在平皿培养基上代谢活动产生的气味,结合液体培养基上的性状,有助于细菌的鉴定。如铜绿假单胞菌(生姜气味)、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气味)、厌氧梭菌(的恶臭味)、放线菌(泥土味)等。

4.色素

脂溶性色素:使菌落本身出现颜色改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金黄色色素。

水溶性色素:使菌落周围的培养基出现颜色变化。如铜绿假单胞菌的铜绿色色素。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浑浊生长:大多数细菌。

沉淀生长:少数链状排列的细菌如链球菌、炭疽芽胞杆菌。

菌膜生长(表面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3、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有鞭毛的细菌除了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穿刺接种的穿刺线上生长外,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为动力阳性。 无鞭毛的细菌只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为动力试验阴性。

11.什么是热原质?有何特点和作用?怎样去除热原质?

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热原质耐高热,高压蒸汽灭菌(121℃,20‘)不能使其破坏,加热(180℃4h;250℃45';650℃1')才使热原质失去作用。热原质可通过一般细菌滤器,但没有挥发性,所以,除去热原质最好的方法是蒸馏。药液、水等被细菌污染后,即使高压灭菌或经滤过除菌仍可有热原质存在,输注机体后可引起严重发热反应。生物制品或注射液制成后除去热原质比较困难,所以,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吸附法、蒸馏法、热破坏法、滤过法、强酸强碱法。

12.细菌的人工培养有何意义和用途

(一)在医学中的应用

细菌培养对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取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是诊断传染性疾病最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可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2.细菌学研究 研究细菌的生理、遗传变异、致病性、免疫性和耐药性等,均需人工培养细菌。人工培养细菌还是人类发现尚不知道的新病原菌的先决条件之一。

3.生物制品的制备 将分离培养出来的纯种细菌,制成诊断菌液,供传染病诊断使用。制备疫苗、类毒素以供预防传染病使用。将制备的疫苗或类毒素注入动物体内,获取免疫血清或抗毒素,用于传染病治疗。上述制备的制剂统称生物制品,在医学上有广泛用途。

(二)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细菌在培养过程产生多种代谢产物,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有机溶剂、酒、酱油、味精等产品。细菌培养物还可用于处理废水和垃圾、制造菌肥和农药,以及生产酶制剂等。

(三)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因为细菌具有繁殖快、易培养的特点,所以大多数基因工程的实验和生产先在细菌中进行。如将带有外源性基因的重组 DNA转化给受体菌,使其在菌体内获得表达,现在用此方法已成功制备出胰岛素和干扰素等生物制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