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数学八年级(上)教学方法的改进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教学方法的改进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教学方法的改进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教学方法的改进

方山乡校:曾凯

自从新课标走进我们的教学课堂以来,我相信有很多数学教师像我一样,为怎样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怎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一直在思索着,探求着……

回想我工作的这四年来,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不能写出生动而富有文采的文章来表达我的教学感想.但我可以肯定:数学不管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万变不离其中,它的精髓部分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只是知识的注重点发生了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而已.

数学以往就是注重知识的传达,老师也是充当“传道,解惑”的角色.现在,已经大大降低了知识的传达, 非常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

老师也不是解惑的角色,而是搭建了一个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增加了师生的互助活动.以这个为出发点,下面我就为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改进谈谈自己肤浅的想法,赞同之处可以采纳.

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非常重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管是代数部分,还是几何部分,为了达到目标,大纲对问题的设计非常新颖,包括图形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新知识的形成进行充分的说理和验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而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并与同伴进行合作,并

充分地开展交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多提一些具体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如第二章实数,在引入无理数时,形成无理数这一抽象概念的过程非常重要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时要把握住要求,尽量采用浅显、直观的描述性讲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通过实践发现“数怎么不够用了”,原来还有我们所不知的数——这就是无理数哦。这样,学生亲自参加了新知识的这一发现过程,而且心服口服。更进一步清楚了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二.对新知识的形成不要急于求成。

数学方面有很多概念,概念并不要求我们能够一字不牢地背下来,关键是要理解它的含义并进行有关的运用。而且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有些概念不可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达到较深刻地理解,教学时要把握好阶段性,不要超前。例如无理数的概念,定义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对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无限”,但对“不循环”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只能通过后面的理论分析来补充。

三.不要为本堂课的教学计划未能完成而感到失败

教学计划本来就是自己根据目前的现状而进行的一个估计,有时候确实会存在你没有料想到的东西。有时你可能会低估学生的水平,也有可能会高估学生的水平,因此,课堂上的45分钟不一定能够按照你的教学计划来按部就班。有时学生可能会对你的问题扩散开来,进入更深一层的讨论,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担心完不成任务而阻止学生展开讨论,以老师的讲演代替学生的探索。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将新知识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

四.北师大版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在关注新知识形成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会知识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如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否与同伴交流及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否从具体问题抽象概括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猜测,类比,推理。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当然在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同时,要注意切合学生实际,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活,如在讲第五章位置的确定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更有趣的问题情景,利用“变化中的鱼”来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确定就更有现实情趣了。学生也会在这种乐趣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

五.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定位。

有些知识学生即使学了,但时间长了就遗忘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首先把握教材的内容定位。否则,学生对新旧知识不能衔接过来。例如第五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属于变换知识,是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的变换知识再学习,又为下一章的中心对称的学习作了准备。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变换的经验,但又有点模糊。首先可以展示一下七年级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经历现实生活中的变换现象。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就会很投入地接受新知识。

六.关注课题学习。

有些老师也许认为,课题学习太难了,不好上课,考试也不会考,就当作学生的阅读材料了。事实上,课题学习很重要,必需上课,而且还要好好上课。它是新教材中的全新的内

容,教案设计时,我们应该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在活动中让学生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归纳、总结,接受一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实践活动不能忽视。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肤浅认识,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相信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中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为减负提质献上一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