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

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

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唐)刘禹锡《马嵬行》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8.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

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9.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1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11.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12.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土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开始D.浪漫主义的发展

13.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14.图1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该图原文为英文)

图1

A.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B.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D.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

15.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

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16.表1  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1948年1949年1950年1—6月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39714541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582765268

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参考答案

DBDB  ACDA  CACB  CBA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0分。

1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已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分)

背景: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典籍遭到破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原因:身体力行,收集并整理先秦古籍;重视考辩,力求真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

原因:宋明理学学风空疏;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阮元经世致用思想内涵:科学精神或科学方法;提倡怀疑、批判精神;注重实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观点二

—(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8分)

局限:材料一只看到工业革命消极的一面;材料二只看到工业革命积极的一面

看法:应该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积极影响:为工人了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素养,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平台。消极影响:使工人被残酷剥削,工作时间长,居住条件差,缺少社会保障和人文关怀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6分)意义: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业革命也极大的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第一  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示例1:目标一

观点:了解历史上的荣光以及近代列强侵略,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培养其自信自觉精神。我认为这一目标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分析: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我们的祖先建设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发明了造纸术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阶层不断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启蒙愈发重要

结论:193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目标一,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培养其家国情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举措 

示例2:目标二

观点:了解中国文化演进历程,尤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培养高尚的志趣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认为这一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道德品质

分析: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世界,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冶铁技术传入中亚、欧洲,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茶叶、瓷器、纸张等传播到世界,丰富了世界文化生活;宋元时期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的进步;明代郑和下西洋后,华侨下南洋,促进了东南亚的开发。30年代以来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这一目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又可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

因此,193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目标二,既树立了青年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又锤炼了学生的意志,提升了其品德修养 

示例3:目标三

观点:了解各国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世界常识,关注国际形势,唤醒学生对民族运动的责任自觉。我认为这一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责任担当

分析: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认识西方文化,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派的托古改制与宣传进化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这些论调在新文化五四运动后逐渐归于理性,青年学生既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30年代以来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这一目标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可以培养其对本民族运动的责任自觉

因此,193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目标三,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担当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户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8分)原因: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客观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打击和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内容:调整和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减少统购派购的农产品品种;改革经营方式,采取多渠道经营;改革流通体制,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4分)

评价:打破了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健全的市场和法律规范,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式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谈论“大规模报复”已经失去意义,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主张要更多地承认国家利益,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戴高乐试图改组北约,为此建议在北约内部成立美英法组成的理事会,三国对北约事务拥有同等的决策权,但没有成功。法国先后收回对地中海舰队和空军的指挥权,退出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体系。法国又着手建立独立的核打击力量,拒不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的国际会议,将原子弹的研制置于国家“绝对优先地位”,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

—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等

(1)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法国对北约的诉求,并分析其原因。(8分)(2)分析法国上述举措对冷战格局的影响。(4分)

诉求:承认国家利益,提高西欧在北约军事和防务上的地位;在北约内部成立理事会,对北约事务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原因:美苏争霸发展核武器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法国自身实力的增强,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法国总统戴高乐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实力相对下降

影响:法国摆脱了对美国的依附,冲击了两极格局;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推动了欧洲的联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曾师从王阳明门徒季本,研习王阳明的学说。徐渭一生科场不顺,贫困潦倒,但诗文书画皆精。他的画广泛吸收宋、元以来诸家技法,但不受其束缚,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个性追求,在晚明画坛独树一帜。他开创的大写意手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徐渭还是公认的南杂剧代表作家,创作的《四声猿》等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水平。当时,北曲、南戏并存。他认为北曲多为“马上之音”“杀伐之声”;对南戏则赞誉颇多,认为尽管多为市井之声,却“句句都是本色语”。对于南戏中的昆山腔,他认为“听之最足荡人”。他的称扬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传播。在明代后期兴起的市民文学艺术中,徐渭以强调“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鲜明特点而留名史册。

—白寿彝《中国通史》

(1)简述徐渭在文学艺术上能够取得成就的社会条件。(6分)(2)概述徐渭在文学艺术史上的贡献。(6分)条件:

经济:南方商品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阶级: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化兴起思想:思想活跃,受王阳明学说的影响贡献:

绘画上,突出情感宣泄与个性追求,在晚明画坛独树一帜;开创大写意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杂剧上,其创作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水平,推动了昆曲的传播

文学上,强调“本色”和追求“自然”,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